|小瓦當大世界 屋檐上的嶺南安居

|小瓦當大世界 屋檐上的嶺南安居
本文图片

圖: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
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今天 , 嶺南大地進入雨季 , 生活在粵港澳地區的人們 , 依靠着小小的茅草屋遮風擋雨 , 直到「秦」帶着磚瓦木石來了 。 從此 , 北方中原地區以瓦為頂的土木台基式建築也開始傳入嶺南並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 , 嶺南人也終於過上了「有瓦遮頭」的生活 。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瓦當 , 俗稱瓦頭、筒瓦頭 , 是古代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 , 也是中國建築體系特有的構件 , 起着保護檐椽不受風雨侵襲和美化建築外觀的功能 , 被譽為中國古代「屋檐上的藝術」 。 考古發掘表明 , 瓦當不晚於西周中晚期出現 , 迄今為止可以確知中國最早的瓦當發現於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 。
位於廣州北京路附近的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 ,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 , 這裏清理出不同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 , 出土了大量秦漢至明清時期的瓦當 。 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發現的秦漢建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包括瓦當在內的建築材料 , 這些瓦當的造型、製作方法、紋飾等與中原地區的瓦當幾乎一樣 。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博士劉業灃告訴記者 , 「公元前二一四年 , 秦統一嶺南 , 置三郡 。 從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 秦漢時期 , 北方中原地區以瓦為頂的土木台基式建築 , 傳入嶺南 , 本地才開始出現陶製瓦類構件營造的屋頂 。 」
由南越王博物院主辦的「小瓦當 大世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瓦當專題展」正在該院王宮展區展出 , 共精選出一百餘件在遺址出土 , 從秦漢至明清時期的瓦當 , 展品涵蓋了雲紋瓦當、文字瓦當、獸面紋瓦當、蓮花紋瓦當等種類 , 通過「椽檐之美」「萬里同風」「巍巍王居」「蓮花滿開」「安居樂業」五個單元 , 帶領觀眾走進古代廣州的瓦當世界 , 領略各個歷史時期嶺南古代屋檐的風貌 。
「萬歲」紅 皇家用
【|小瓦當大世界 屋檐上的嶺南安居】瓦當最初的裝飾圖案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 。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最早的瓦當 , 年代為秦代 , 應當是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隨軍工匠南下製作 。 以雲紋為主 , 明顯受秦和齊及三晉風格影響 , 且雲紋隨時間演化 , 曾有捲雲紋、羊角形雲紋、反雲紋、蘑菇形雲紋等造型 。
文字瓦當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逐漸出現 , 自漢初在中原出現並流行 , 文字內容複雜多變 , 除常見的頌讚詞語外 , 還有地名、紀年、記事 。 漢代文字瓦當在中國古代瓦當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是中國瓦當藝術走向全盛的標誌 。 南越國宮署遺址目前發現的文字瓦當僅「萬歲」一種 , 最早現於南越國 , 陽文 , 經西漢東漢發展 , 三國時期基本消失 。
雖然文字單一 , 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萬歲」瓦當文字樣式卻豐富多變 。 只見直徑約十五厘米的當面上 , 小篆的「萬歲」有正體、變體、反文等數十種形式 , 有的甚至具有鳥蟲書的筆韻 , 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 它們被使用在南越王宮內大小不等的宮殿、廊道、門闕 , 在建築的外檐有統一的外表裝飾 , 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和美感活力 。
彼時 , 「萬歲」還未被打上皇帝專用的標記 , 而是作為吉祥語 , 表達古人對長壽永生、福祉延綿的祈願 。 不過 , 記者在現場看這些出土的「萬歲」瓦當 , 一些在筆畫上仍保留有依稀可見的暗紅色顏料 , 劉業灃告訴記者 , 這種瓦當當年也許整個「當面」都被朱砂塗紅 , 應只供皇家宮殿使用 , 因氧化和時間流逝 , 目前表面的鮮紅朱砂大多已脫落 。 事實上 , 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瓦當只用於宮署等高等級建築 , 民間仍居於茅草房 , 直至唐睿宗年間 , 為避免當時城中因大量使用竹木製屋而屢屢發生的火災 , 名相宋璟教廣州的普通百姓造磚瓦、建房子 , 瓦當才正式走進尋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