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的传统画科 。 山水画萌芽于晋 , 最初是做为人物画的衬景而出现的 , 直到周隋开始 , 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的画科 , 唐末五代时期 , 山水画发展成熟 , 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位置 。
山水画主要有青绿、浅绛、水墨等形式 , 其中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 。 青绿山水是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 青绿颜色是大自然的本色 , 也是中国古人审美艺术的色彩 。 青绿山水在盛唐时期一度辉煌 , 后受到水墨山水画的冲击 , 逐趋衰落 。 唐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时期 , 青绿山水在这一时期走向繁华 , 也在这一时期趋于平淡 。
青绿山水的成熟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存世最早的、具有早期独立山水画体貌的山水卷轴画 , 此画以山水为主体 ,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 , 具有了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 , 山石树木有勾无皴 , 填以青绿为主的厚重色彩 。 唐代李思训继承了展子虔和前代的优秀画法 , 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 。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沿袭了工细富丽的特点 , 在状写自然山川物华之美的同时又能赋予画面装饰的意趣 , 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 。 他出身富贵 , 是宗室后裔 , 性格气质与富丽辉煌的情趣相通 , 曾一度被迫隐遁“山林” , 后又复出做官 , 所以他的作品既富丽堂皇又具有“神仙之境” 。 在构图上“云霞缥缈”“窅然岩岭之幽”“峰岭重复” , 有荒远闲暇之趣 。 在笔墨上“笔格遒劲”“轻巧细密” , 山石有脉络结构 , 线条有疏密变化 。 在着色时 , “青绿为质 , 金碧为文” , “阳面涂金 , 阴面加蓝” , 形成“金碧辉映”的豪华富丽效果 。
|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
本文图片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青绿
101.9×5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 , 相传《江帆楼阁图》是李思训代表作 。 此图表现了游春的情景 ,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 , 山外江天空阔 , 烟水浩淼 , 意境深远 。 山石树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 画树交叉取势 , 变化多姿 , 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 已形成“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
|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
本文图片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
本文图片

|浅谈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
本文图片

其子李昭道也专工着色山水 , “变父之势 , 妙又过之” 。 可以说李思训父子是青绿山水的奠基人 , 对于后来的青绿山水画发展影响极大 。 李思训虽然发展了青绿山水 , 但缺少重大的变革 , 他的青绿山水类于装饰 , 工整艳丽有余 , 而艺术情趣不足 。 李昭道突破了其父的细密 , 吸收了吴道子的线和豪纵之势 , 笔墨粗壮有势 , 但依然是在李思训青绿山水的基础上 , 没有抛离青绿艳丽之色 。 这一时期 , 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环境下 , 李氏父子将青绿山水发展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
复古风气下的再次回归
画风的成熟 , 往往也就是它的尽头 。 随着青绿山水的成熟 , 山水画也需要变革和突破 , 于是吴道子、王维等一些画家远离了青绿设色 , 开创了山水画中水墨新天地 , 使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 , 逐渐受到画家的冷落 。 唐末至五代时期的画家越来越追求水墨的意趣 , 青绿山水慢慢从繁华趋于平淡 。 直到北宋中、后期 , 由于政治上崇古风气日益加重 , 在艺术欣赏上 , 也崇古 , “好古图” 。 “古”就是着色山水或谓青绿山水 。 在复古的风气下 , 画家学古不学今 , 直追李思训 , 非“大青绿”不谓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