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张炜:炉火

张炜|张炜:炉火
本文图片

冬夜 , 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 , 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 , 炉火旁 , 我们的不停阅读 。 几个人屏息静气 , 一杯热茶 , 一点跃动的灯火 , 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 大家从遥远之地汇集一起 , 有的甚至跋涉了一百多里 。 他们在阅读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东西;或倾听 , 或热烈辩论 。 常有人泪花闪闪 。
那是个贫寒岁月 。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 , 一腔热情 , 几乎一无所有 。 他们大多是一些流浪者 , 一些年纪轻轻的流浪汉 。 他们在山地和平原奔走、劳动 , 过着清苦的生活 。 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 , 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 , 炉火旁 , 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 , 他们还多么年轻 。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 , 头发脏乱 , 脸上带着灰尘 , 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 , 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 , 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 , 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 , 却可以被记忆 。
许多年过去了 , 当年那些年轻的身影都四散离去 。 有的再寻不到 , 成为昨天;只有那一幕幕 , 如在眼前 。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 , 没有那样的聚会 , 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 真的难以寻觅 。
我们点起这样的炉火 , 因为无比怀念那些时刻 。 它是一段青春 , 消失了即不能回返 。 可是那个场景却可以重造 , 不仅在记忆中 , 而且在现实中 。
昨日不再卑微渺小 , 因为它有沉重的关怀 。 我们当年有幸参与了倾听了 , 看到了炉火动人的燃烧 。 那一片温暖让人永志不忘 。
如今在乡间 , 在闹市 , 在中心 , 在边陲 , 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 , 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 , 唯独失却了炉火 。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 , 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 , 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 , 一大批杰出的人物 , 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 在社会的转折期 , 在世纪的交汇期 , 他们当中有贵族 , 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 , 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 , 炉火旁纵论天下 , 通宵达旦 。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 , 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 , 传播了诗与真 , 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 , 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 , 终于越过斗室 , 走向苍穹 , 化作滚滚雷鸣 , 如闪电照亮天际 。
那片土地上的思想艺术之火正像我们后来所了解的那样 , 成为燎原之势 。 它给东方和西方同时造成了震撼 。 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 , 已经不会倒塌 。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 , 而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 , 使又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
人有精力充盈、火力四射的青年时代 。 在那个时期 , 他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壮丽的举动 。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 , 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 , 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 , 气氛愈来愈火爆 , 春寒一扫而光 。 他们个个热汗涔涔 , 头发冒着白汽 。 炉火燃起 , 停电之后又点上蜡烛 。 再后来 , 那狭窄的室内空间已经有碍于激烈冲撞的思想了 。 他们先后走出 , 走到郊外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