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城市进入静默的时刻 , 街头热闹的餐厅消失了 。 五一假期以来 , 北京餐饮机构为满足疫情防控要求而暂停堂食 , 街道一下子安静了 , 夜里从餐厅窗户透出的灯光也黯淡了 。 一些餐厅改为在橱窗或门口摆摊售卖熟食 , 一些餐厅仍开放外卖服务 , 也有一些餐厅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直接闭门 。 在我们的日常感受里 , 道路或快递服务是城市里血管一般的存在 , 在某种程度上 , 餐厅也是 , 至少承载了输送城市活力的部分功能 。
餐厅存在的意义从不仅仅是购买食物、果腹充饥 , 更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场所之一 。 外出就餐是自古便有的一种人类社交行为、一种公共场所互动 , 正如《下馆子:一部餐馆全球史》一书所言 , “餐馆是为人提供饱腹之物的文化机构 。 ”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 , 人们分享同样的空间、同样的习惯、同一个盘子里的食物 , 是分享经历的一种方式 , 是社群共生性的体现 , 这种共生行为正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原型形式” 。
本文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 单色水墨绢本 。
在古希腊男人们的激情会饮中 , 连针对鱼的讨论都成为了缔结社交纽带的一部分 , 构建政治和经济同盟的一部分 , 建立和加强非亲属关系的一部分 。 一千多年来 , 世界各地城市的外出就餐场所与古希腊大致相仿:小酒馆、茶馆、咖啡馆、小吃店、小吃摊、小商店、俱乐部 。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 , 酒馆文化与古希腊一样发达 。 在东方 , 中国与日本的街头也有许多酒馆 , 巴黎人和杭州人都能买到相当于近代外卖的食物 。 《下馆子》一书里提到 , 中国餐馆早在近1000年前就已经完全形成 , 而欧洲餐馆还要再经过700年才会出现 。 除了餐馆和茶肆 , 杭州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可以“同时举行100场不同的宴会” , 有人在大宴宾客 , 有人在庆祝婚礼 , 井然有序 , 互不打扰 。 不仅如此 , 中国的餐厅还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最早的礼仪参考 , 早在《梦粱录》中就出现了关于如何正确点餐的说法 。
在盼望城市早日恢复正常运行的心愿里 , 一定有一部分是关于餐厅的 。 我们想念那些食物 , 更想念共同就餐的人们 , 想念塑造和联结整个社会的社交行为 。
本文图片
《堂吉诃德、堂费尔南多、多罗蒂、卡尔迪诺、露辛达、牧师和理发师一同在小旅馆吃饭》
选自《堂吉诃德》 ,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著(1880年版) , 古斯塔夫·多雷 , 版画 。《外出就餐:漫长餐馆史》(节选)
撰文 | [美] 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
翻译 | 张超斌
01在家吃饭是外出就餐的延伸 , 而不是相反
外出就餐是一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活动 , 有人认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有这种行为 , 而且餐馆一定是人类文化中非常古老的一部分 。 因此 , 餐馆的历史也是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历史 。
在西方 , 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去外面吃饭 。 一家人聚在家里做一顿丰盛的大餐 , 成为一种庆祝家庭生活的特殊场合 。 如今 , 人们在家里吃的食物要么是从餐馆直接送到家门口的外卖 , 要么是在超市里购买包装好或是已经加工过 , 只需打开微波炉加热就能吃的食品 。 从许多方面来看 , 在家吃饭如今已成为外出就餐的延伸 , 而不是相反 。
研究日常生活的历史学家喜欢寻找起源和最早案例:人们喜欢了解那些似乎一直存在的事物是从何而起的、又是如何演变成人类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 吃的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大约250万年前 , 早期古人类形成了切割和粉碎食物的习惯 , 以便更容易吞咽和消化食物 。 这些习惯意味着更少的咀嚼 , 使人类能够进化出更小的下颌和更能发出清晰声音的嘴唇 , 从而允许人类说话并更好地保持平衡 。 在30万到3万年前之间 , 人类开始烹饪 , 农业迅速发展 。
- |蒋晗:“月下行吟逍遥子,光映松柏画上墙”诗小辑
- 象牙|中国最贵重的各类文物分别是什么?
- 地下城与勇士|DNF中的鬼剑士有很多转型,如果是小号哪类转型职业更适合刷图?
- |泄露天机真的会遭天谴吗?那么天谴到底是什么呢?
- 文物|“大唐遗宝”再次“现身”!新增文物36件
- |“创意改变空间、创新改变未来”上海市澧溪中学楼道奇妙变幻记
- 教师|“女教师”如何穿?这27种搭配值得借鉴,一副温柔气质的时尚风格
- 国宝|全球连线丨如果国宝们相聚在“元宇宙”
- 博物馆|武汉长江灯光秀 凸显博物馆力量 彰显英雄城市魅力
- |人生最好的境界,即是“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