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战柱|“我传窑火三十年”——记中原大工匠、金谷轩柴窑绞胎瓷业艺术总监柴战柱

一件镂空的艺术作品“丝绸之路” , 在柴战柱一个多月一刀一刻的精心雕刻下 , 终于饱含强烈的艺术生命力矗立在人们眼前 。 柴战柱又经过一番思考 , 用一首诗来赞美该作品:绞胎瓷火越千年 , 驼铃声声瓶上穿;长河落日孤烟直 , 夕阳丝路现人间 。
【柴战柱|“我传窑火三十年”——记中原大工匠、金谷轩柴窑绞胎瓷业艺术总监柴战柱】柴战柱|“我传窑火三十年”——记中原大工匠、金谷轩柴窑绞胎瓷业艺术总监柴战柱
本文图片

这是近日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原大工匠、金谷轩柴窑绞胎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柴战柱时的一个情景 。 看着金谷轩工艺馆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 , 柴战柱自豪地把每一件作品都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 在他眼里 , 这些作品都是灵动的、有生命的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柴战柱 , 30多年来 , 坚持以传承和弘扬绞胎瓷文化为己任 , 坚持把绞胎瓷做成新型产业、文化产业为人生努力方向 , 在建设文化强市的征程上呕心沥血 , 作出了积极贡献 。
1985年 , 柴战柱作为中州碳素厂的一名窑炉工 , 下岗后到景德镇义务打工、学艺 , 5年后 , 立志要恢复失传千年的绞胎瓷烧制技艺 。
寒冬腊月 , 他一次次来到当阳峪 , 漫山遍野去捡唐宋时期遗留的瓷片 , 拿着瓷片当参照物搞试验 。 一次又一次失败 , 一次又一次试验 , 三年下来 , 各种技法的编织工艺、技术数据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 烧制瓷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 有泥料配方、釉料配方、手工编花、造型设计、温度曲线烧制等72道工序 , 每道工序都需要反复试验 , 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和摸索 , 才掌握了关键技术要点 。 在研发过程中 , 光记录的数据就装满10大箱 。 他没有资金 , 到处奔波借贷 , 给亲戚朋友说好话 , 还把家里唯一的住房抵押贷款 。
2002年初春的一个夜晚 , 他在当阳峪窑厂烧窑时 , 突然发现液化气没有了 , 因为燃气公司白天送气时漏掉一罐没有装气 。 此时窑温已达1000℃ , 如果温度下降 , 这一窑又要全部报废 。 他让徒弟用一盆热水放到液化气罐下面 , 慢慢摇晃着 , 保持温度不下降 。 他一口气跑到窑厂后面的村子里 , 借了一罐气 。 到了窑厂 , 接通后温度又开始上升 , 期间有35分钟的保温时间 。 第三天 , 窑炉打开 。 他惊呆了 , 满窑瓷器晶莹剔透 , 光泽如玉 。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 绞胎瓷的烧制窑温曲线竟是一个高温、平温、保温、再高温的过程 。 精诚所至 , 金石为开 , 2002年4月28日0时 , 烧制的第一窑绞胎瓷成功出窑 , 这件作品不仅恢复了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瓷烧制技艺 , 而且填补了当代我国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
为了让当阳峪古代的绞胎瓷与现代瓷器融合起来 , 赋予充分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 , 多年来 , 他一直苦苦坚守 , 把现代美学设计融入传统工艺 , 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 为此 , 他把现有的白色瓷泥用矿物质颜料调成赤、橙、黄、绿、青、蓝、紫 , 再加上各种间色 , 相间揉合制胎成型 。 颜色泥的介入 , 使绞胎瓷由单一的黑白两色变得五颜六色 。 他先后开发出十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新型绞胎瓷作品 , 获得绞胎瓷及其生产方法等125项专利 。
经过30多年的打拼 , 柴战柱带领的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已形成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及艺术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 先后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南省老字号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