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了七年 , 终于揭开了前朝区宫殿基址的真实面目 , 让我们知道了它的真实布局和结构 。 ”王志说 。
本文图片
宫殿基址前殿出土的巨型石础
而在王志心中 , 最大的收获之一莫过于前朝宫殿部分 。 “在前殿接近中心的部位发现了这块石础 , 它的体量巨大 , 用料边长达到了约2.8米 , 础面是约2.5到2.6米 , 覆盆的直径达到1.8米 , 这应该是我国古代宫殿基址里面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石础 。 ”石础就是房子下面用来承托柱子的 , 大多数都是1米见方 。
【考古|考古|“如果凤阳明中都遗址是1.0版本 那故宫就是3.0”】更让考古人员们觉得兴奋的是 , 在宫殿前殿的中后部位 , 还发现有一处十分纯净而特殊的黄土台 。 “这个黄土台刚好位于整座宫城的几何中心上 , 如果从宫城的四个角的点出发 , 交叉画两条对角线 , 那么它的交点就正好落在这个黄土台上 , 也正好是皇帝龙椅宝座的位置 。 ”王志说 。 这在都城发掘史上十分罕见 , 它所带有的强烈象征意义也让考古同仁们觉得兴奋不已 , 认为这座黄土台可能与明中都建设中的选址、择中理念有关 。 “当年应该是先选定了这个中心点 , 再按照‘先宫殿后城墙 , 先宫墙后禁垣’的营建时序建造了明中都 。 ”
王志曾经在同行的相关座谈会上表达过一个观点:“明中都遗址的考古 , 印证了过去对遗址的一些想法 , 又突破了既有认知 。 ”王剑英先生早前的调查论断认为明中都前朝的宫殿是坐落在“中”字形台基之上 。
1982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也曾对前朝宫殿遗址进行试掘 , 但并未成功 。 2021年 , 经过考古队员的不懈努力发现 , 终于揭示出了前朝区宫殿的真实面貌 , 它的台基不是“中”字形 , 宫殿也不是像北京那样的三大殿布局 , 而是呈 “工”字形——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 , 这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 。 正因为这项发现 , 团队成功复原出前殿与后殿的建筑开间形态 , 均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 前后殿之间有阔三间、深七间的穿堂 。
另外 , 王志也提到另一个突破认知的细节:此前的资料显示 , 明中都遗址的外金水桥数量是五个或九个说法不一 , 通过发掘 , 桥的数量确定为七个 。
本文图片
承天门遗址平面布局示意图
走进故宫“前世”
不仅有天安门“雏形” , 多处形制如出一辙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中保存至今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群 , 而它的规划理念、宫殿布局、配置等均脱胎于明中都宫城模式 , 明中都遗址的建筑规制、形制布局等是集历代之大成者 , 承上启下 , 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完备的宫城建筑体系,也是营建北京故宫紫禁城的直接蓝本 。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用当今流行的语汇来说 , 明中都宫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 , 那么北京紫禁城就是3.0版 , 是明中都再版的再版 。
有了与北京故宫的奇妙连结 , 也吸引了一批考古历史爱好者前去凤阳寻找北京城的“前世” 。 在今日的凤阳城 , 还能找到北京城的源头: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读来让人觉得很有亲切感 。
自2017年以来 , 受国家文物局委派 , 在安徽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县委县政府及县博物馆等机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 故宫考古研究所参与了明中都遗址考古工作 。 五年来 ,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团队与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仁们一道 , 开展了前朝核心宫殿区、外金水桥、涂山门等考古发掘工作 , 发现了大量明中都遗址和故宫相似甚至如出一辙的地方 。
-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才子?
- 哲学|脱离思想谈“纯学术”是不可能
- 教师|教师成了“围墙”职业,外人觉得光鲜亮丽,内行人却忙着“劝退”
- 00后|00后毕业生面试要求“不可以对我发火”,老板爽快答应!
- 00后|别瞎吹了,00后担不起这“赞美”
- 雕刻|百里挑一的“金包银”,为何要雕一只蜗牛?和田籽料“安居”!
- 招聘|教育“新方向”?特斯拉招聘薪资待遇并不高,为何还异常火爆?
- 大学|最终能上985大学的学生,这“3个特点”不能少,看看你还缺什么?
-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出身没出息?教育发展迎来“大调整”,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 本科生|研究生薪资“内卷”,国家电网被曝月薪这么高?甩本科生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