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考古|“如果凤阳明中都遗址是1.0版本 那故宫就是3.0”

“今年是北京故宫 , 也就是紫禁城建成602年 , 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 就要从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开始 。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这样说道 。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 这里坐落着一座兴建六年后便被罢建的都城——明中都 。
2022年3月31日上午 ,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评审结果 , 凤阳明中都遗址成功入选 , 上榜了这项中国文物考古学界“奥斯卡” , 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
民间曾有一种传说:明朝三座都城 , 凤阳是爷爷 , 南京是儿子 , 北京是孙子 。 明中都是明初首个按京师规制营建的都城 , 朱元璋以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它 , 却在六年后基本完工之际突然决定罢建 。 随后 , 朱元璋开始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改造 , 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 , 凤阳明中都从此停留在了那个年代里 , 在历史长河中走入“冷宫”之境 , 饱经风雨 。 它所留下的城垣、宫殿、坛庙等遗址 , 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 , 近年通过考古才进入大众视野 。
翻阅今年的“十大考古发现” , 凤阳明中都遗址是仅有的一个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两方联合完成的项目 。 为什么远在安徽滁州市凤阳县的遗址 , 需要故宫博物院的配合发掘呢?这个项目对于紫禁城来讲又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分别联系采访了两方的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凤阳明中都考古发掘领队王志 , 以及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 。
考古|考古|“如果凤阳明中都遗址是1.0版本 那故宫就是3.0”
本文图片

王志(右)在宫殿基址考古工作现场
在宫殿基址现场发掘出巨型石础
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石础之最
王志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当地居民对这座都城一点也不陌生 。 “因为是明代都城 , 时间比较近 , 而且地上的建筑是有一些留存的 ,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里以前是一座都城 。 ”王志介绍道 , 清代时宫城还被当作县城来使用 , 当地人口中的“凤阳老县城”指的就是明中都宫城 。
自1969年明清史专家王剑英被下放至凤阳 , 发现明中都遗址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考证、研究以来 , 明中都被长期认为是一座轮廓清晰、布局清楚的城址 。 既然如此 , 还有对它进行考古发掘的必要吗?
“很多人对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古以来的遗址考古都存有这样的疑问 。 然而 , 地下遗存永远比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 地面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局限性注定了它不可能真实、完整地获知到地下遗存的原貌 。 ”王志说 。 所以要完全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建筑布局、形态 , 仍需进行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 。 王剑英先生的踏查、考证虽已十分详尽 , 但他在《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中也曾至少16次提到 , 需要未来的勘探发掘进行求证 。
尤其是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一直成谜 。 王志说 , 明中都宫城的格局也是“前朝后寝” , 那么前朝宫殿区就是皇帝上朝、接见大臣的地方 , 其实算是明中都宫城最核心部分 , 需要揭开前朝区宫殿基址的神秘面纱才能了解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5年就启动了考古发掘 , 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 , 以中轴线为核心 , 先后发掘了前朝宫殿、承天门、外金水桥等遗址 。 历经七年考古 , 明确了明中都的城垣结构 , 建筑遗存的总体分布 , 多组单体建筑的布局、形制、结构和工艺 。 明中都有三重城垣 , 最内是宫城 , 第二道是禁垣 , 外郭城是最外面的城 。 在明中都禁垣城(相当于北京的皇城)内 , 目前已勘探发现夯土基址137处 , 还有河道、水井、灰坑、道路、窑址等重要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