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役在贪图女犯人美色吗 衙役为什么要抢着去送女犯人

【古代衙役在贪图女犯人美色吗 衙役为什么要抢着去送女犯人】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流放女犯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女囚流放千里 , 衙役为何抢着押送?只是因为女囚“姿色”?
流放,是古代一种十分严苛的刑罚 。遭到流放的人,一般会被衙役或士兵押送到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的地区,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严禁返乡 。
然而受交通技术的影响,一路颠簸的流放不仅对流放者的体能是一种生死考验,对押送流放者的衙役而言也是一种苦差事 。但是,流放女囚却是那时衙役们趋之若鹜的一项工作 。

古代衙役在贪图女犯人美色吗 衙役为什么要抢着去送女犯人

文章插图
(影视剧中遭遇流放的女囚)
那么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代衙役在押送流放囚犯时的“男女有别”?那些被衙役“抢手”押送的女囚 , 仅仅是因为长得好看吗?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流放之路上的女囚 。
古代的流放罪 , 究竟有多可怕
作为诞生四大发明的古国,中国在刑罚样式的发明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相比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1787年始大英帝国将成批犯人运往澳大利亚 , 中国的“流放”刑罚诞生时间要早得多 。
据公元前10世纪诞生的《尚书》记载称:“流宥五刑 。”——这是目前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能找到关于“流放刑罚”的记载 。
古代衙役在贪图女犯人美色吗 衙役为什么要抢着去送女犯人

文章插图
(反映唐代时期流放的书画)
那么,在中国古代谁又是在流放刑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尚书》写道:“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其中 , 共工、驩兜在今天一般被视作神话人物,三苗指的是尧舜禹时代一个叫“三苗氏”的部落 。
而这或许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他是夏朝开创者大禹的父亲 。据《尚书》记载,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流放到了一个名叫羽山的地方 , 他有可能是中国古籍中最早被记载有名有姓,遭到流放的历史人物 。
随着朝代的更迭,流放这一刑罚变得逐渐标准化 。南北朝时期,流放刑罚的期限被明确规定最长为六年,分为近、中、远三种距离 。隋朝成立后 , 流放与“笞、杖、徒、死”并列“五刑”,这五刑后来一直沿用到清末时期 。唐朝年间,流放的刑罚被确定至多为三年,但犯下谋逆罪的人流放时间则没有限制 。受到宋朝年间,流放的时间被确定为“至少2年,至多6年” , 女性罪犯可以豁免流刑 。
因此,从历史的潮流趋势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也在逐渐意识到刑罚中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断缩减着流放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罪犯在流放途中的痛苦就从此得以减轻 。
首先是漫长的流放路途:唐朝时期 , 流放的近、中、远三种距离被依次定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 。在古代时期 , 交通技术还十分落后,人们要进行长途跋涉一般依赖马车、帆船等畜力、风力交通工具 。在流放的途中,除非遇到江河阻隔 , 否则犯人基本上只能靠双脚走完这两千里至三千里的路程 。
其次,罪犯在流放的过程中 , 不仅仅只承受着长途跋涉之苦 。为了防止罪犯逃跑,镣铐、枷锁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唐朝,有一种名为“枷刑”的刑罚有意让枷锁成为罪犯新的痛苦 。据《旧唐书 酷吏传》记载:“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 。”试想一下,脖子上挂着几十斤的重物走上几米路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更能体会到古代流放罪的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