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产生也比较早 。比如隋杜公瞻(有争议)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曾引用民间的“俗”说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 。”然而 , 这位注者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 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细说 。
也有地区将赛龙舟的事件放在五月十五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山南东道四》引《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 。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 。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 。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 。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悽断之声 , 意存拯溺 , 喧震川陆 , 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 。”这段引文的前半段也讲了屈原与粽子的传说,但其中蛟龙怕的又变成了竹子,而且没有明言后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从此文的表述上看,吃粽子倒像是保护自己免受蛟龙伤害的意思 。引文后半段讲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十天以后浮了出来,于是人们争相去救他,于是有了竞渡的风俗 。五月五日之后十天,正好是五月十五日 。当然,这种在炎热的水里泡了十天的尸体,一般人都能看出这不是活人了的 。
此外我曾在孔夫子旧书网寻获《随书·地理志下》一书,详细研究之后,发现其上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莫得济者 , 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 , 竞会亭上 , 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望日就是满月的日子,一般是指十五或十六日 。这里为了迎合节俗,干脆又让屈原多活了十天 , 把他投江自杀的日期改到了五月望日上 。
然而 , 端午节最晚于汉代就已出现,而认为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关的材料最早的也不过是南朝梁的,中间有足足三百多年的空当 。而南朝梁距离屈原的时代,更是足足有八百年的间隔 。屈原去世的时间,比屈原晚二百年的司马迁已经不得其详,但比屈原晚八百年的志怪小说反而知道得一清二楚;端午节的意义,之前三百多年间所有存世文献全都理解错了,时代很晚的小说反而理解对了,这种概率本来就微乎其微 。而端午节除了粽子、龙舟以外的众多民俗活动,如焚艾蒿、饮雄黄酒、浴兰等等同样明显与此事无关 。
基于这些考虑,学术界早已完全抛弃了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 。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本是楚人,因楚平王信谗枉杀其父兄,投奔吴国,带领吴兵讨伐楚国,几乎将楚国吞并 。后因在对待勾践的问题上对吴王夫差心怀不满,被吴王赐死 。《左传·哀公十一年传》记载伍子胥之死时,仅有“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槚,槚可材也 。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 。盈必毁,天之道也!’”这寥寥数语 。
而在《国语·吴语》中,伍子胥死前还有一段戏剧化的情节:“将死 , 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 。’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 。’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 , 而投之于江 。”这里伍子胥提出的要求是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珠抠出来,挂到吴(今苏州)的东门上,以便亲眼看到吴国的毁灭 。这个重口味的要求惹得吴王勃然大怒 。“鸱[chī]夷”指皮袋子,多用来装酒 。这里是说把他的尸体装在袋子里顺流漂走 。这段故事未必真实 。而伍子胥(被)投江的传说就来源于这里 。
- 历史上真实的刘黑闼究竟有多厉害?
- 端午节挂艾草有哪些讲究 端午节艾草挂门口什么寓意
- 6个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历史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 刘备究竟是不是伪君子真小人?
- 狄仁杰被称为神断,究竟有多机智?
- 曹操父子与汉献帝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 我们的感情走到了末路 这份爱终究是消失了
- 华佗被杀竟是自找
- 端午节发朋友圈的祝福语 祝端午节快乐的句子
- 明朝唯一的一次朝堂斗殴,究竟是因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