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 。这些时代较早的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如《玉烛宝典》引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说:“夏至、五月五日 , 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 。俗说五采以厌五兵 。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又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 。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并用同样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五彩绳缠绕的黍或米)、佩五彩绳、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用煮过兰草的水洗澡 。请注意这里的兰草和兰科的各种兰花没有关系 , 而是指的菊科泽兰属的佩兰等一些植物;唐代以前文献里出现的“兰”绝大部分都是指的一些泽兰属植物)等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
至于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比如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就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歌以棹之,至端午罢 。其实竞渡也,而认为禳灾 。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除了龙舟送瘟,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和纸船送瘟的风俗 。毛泽东诗《送瘟诗·其二》末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正是这一风俗的体现 。
选择端午节进行辟邪 , 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个不吉利的时间 。这方面的证据也非常充分 。如《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记载孟尝君田文就是生在五月五日的 , 他刚出生时 , 他的父亲田婴曾要求田文的母亲不要养活这个孩子,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就是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到与门楣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克死亲代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 , 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举”是抚养的意思 。
至于五月五日为何不祥的问题,古人也是众说纷纭 。因为端午节与夏至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文献中也经常并提,一般都猜测端午节的不祥也与夏至有关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的五月初五不祥的传闻是战国末期的,而这恰恰也是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发展、成型的时期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 , 五月初五不祥的观念,很可能与这些学说的理论难脱干系 。
《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称五月:“日长至,阴阳争 , 死生分 。”这种描述看起来就不太吉利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称:“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后汉书·礼仪志中》也称;“日夏至,阴气萌作 , 恐物不楙 。”都是认为夏至以后,白昼变短,这是“阴气”的开始 。而阴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与病、邪相关 。但也有一些早期文献对于五月的不祥给出了恰好相反的依据 。如《论衡·四讳篇第六十八》记载民间传说:“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 , 精炽热烈,厌胜父母 , 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这里又认为五月太过于“阳”,所以不祥 。既然是主观、迷信的说法,也难求一个孰是孰非的准确论断 。但文献上持前一种说法的早期学者似乎更多 。它更有可能是五月初五不祥的说法最初产生的原因 。
- 历史上真实的刘黑闼究竟有多厉害?
- 端午节挂艾草有哪些讲究 端午节艾草挂门口什么寓意
- 6个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历史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 刘备究竟是不是伪君子真小人?
- 狄仁杰被称为神断,究竟有多机智?
- 曹操父子与汉献帝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 我们的感情走到了末路 这份爱终究是消失了
- 华佗被杀竟是自找
- 端午节发朋友圈的祝福语 祝端午节快乐的句子
- 明朝唯一的一次朝堂斗殴,究竟是因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