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现存最早的认为伍子胥与端午有关的文献,就是我们刚才引用的《荆楚岁时记》的注了 。该书在讲了屈原的故事后,又说:“《曹娥碑》云:‘五月五日 , 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这里的“伍君”就是伍子胥,为“迎伍君”而“逆涛而上”却不幸“为水所淹”的则是曹娥的父亲曹盱 。然而 , 这条文献本身的问题很大 。因为《曹娥碑》是一份著名的书法杰作,其摹本至今尚存,其中并没有“五日”这两个字 。这种一笔一划都会讲究保持原状的书法摹本 , 其文献学意义上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
此外,我们从理论上思考一下的话,碑文上说曹盱“逆涛而上”,这应该是在弄潮,而弄潮一般都选择在有壮观的大潮的农历每月月初、月中或月底 , 很少有人选择初五这样没有大潮的时间来进行弄潮表演的 。《荆楚岁时记》的注之所以说这件事发生在五月五日,应该是承袭了《后汉书》上的说法,而《后汉书》这里的“五日”二字很可能只是作者或某位传抄者的笔误 。如果我们追溯其文献来源以细细考究 , 这条材料基本上反而可以作为古人的伍子胥纪念日不在端午节的一条证据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早期文献中介绍的纪念伍子胥的风俗主要是弄潮,与吃粽子、焚艾草、和雄黄酒等等我们熟悉的大部分端午风俗根本不搭界 。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相比纪念屈原说还要缺乏解释力 。
此外流言中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吴都在今天的苏州,苏州旁边的江是长江,不是钱塘江 。如果伍子胥的尸体真的被抛弃到了江中 , 那条江也应该是长江 。钱塘江确实有过纪念伍子胥的风俗,但那只是因为钱塘江也属于吴地而已 。而流言中所谓的到伍子胥被投钱塘江,则反映了流言编造者历史、地理常识的匮乏 。
纪念曹娥说
刚才我们谈到了书法名作《孝女曹娥碑》 。这段碑文最早记录了汉代“孝女”曹娥的故事 。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以汉安二年五月 , 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 。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 。经五日 , 抱父尸出 。
文章插图
曹娥的这个投江行为,不管是解释为殉父 , 还是解释为贸然打捞尸体,都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看这种愚孝思想,单看故事本身 。前面分析过 , 弄潮的时间一般都是月初或月底 。既然曹盱是五月出的事,即使我们按照五月初一来计算,“旬有七日”是指十七天,那么曹娥投江的时间最早也是五月十七日,尸体浮出水面的时间则更是不早于五月二十二日,很明显没办法与端午节所在的五月五日产生关系 。这样简单地做一推敲,这一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有错误的观点以外,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非主流观点 , 比如闻一多提出的端午起源于吴越图腾文化的观点 。然而,到了今天,即使是这些观点,也都已经被废弃掉了
类似地,清明、寒食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 , 而七夕烧烤节与织女、牛郎之间的关系也来自后人的牵强附会 。这些古老的节日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附会上这些有关名人的传说的 。那一时期的人,脑洞真的很大 。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
- 历史上真实的刘黑闼究竟有多厉害?
- 端午节挂艾草有哪些讲究 端午节艾草挂门口什么寓意
- 6个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历史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 刘备究竟是不是伪君子真小人?
- 狄仁杰被称为神断,究竟有多机智?
- 曹操父子与汉献帝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 我们的感情走到了末路 这份爱终究是消失了
- 华佗被杀竟是自找
- 端午节发朋友圈的祝福语 祝端午节快乐的句子
- 明朝唯一的一次朝堂斗殴,究竟是因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