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四 )


再如吴昌硕所刻“既寿”一印的款识中云:“阁臣仿汉铸印 。 仿汉专(砖)文 。 俊卿 。 ”印款中明显说明此印仿汉代砖文 。 古代器物铭文上的文字对于印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文字库 。 在当时复古思想的影响下 , 取法乎上 , 才能得乎其中 , 只有师法古人 , 才能使其印章高古 。
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本文图片

然亦有印人对同时代的印人印章文字进行运用学习 , 如赵之谦所刻“蕺子”一印的款识中提到对于邓石如印章文字的学习:“完白山人为程易柴徵君刻葺郎小印 。 真斯篆也 。 为此 。 蕺子属 。 撝叔作 。 ”对古代印章及其他古文字的借鉴是当时的大潮流 , 但当时篆刻界一些著名的篆刻家的印章也有可学之处 , 为同时期印人学习古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 因为这些篆刻家的印章亦是学习古印的结果 , 只是其中渗透了个人对于古印的理解 。
章法论
章法者 , 印章之布局也 , 即经营位置 。 印章章法是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 。 因此 , 疏密、奇正、朱白等皆属章法 , 甚至印文与边栏、界格的关系亦属章法 。 印论中最早关于章法的论述源于吾衍《三十五举》 , 其中有十二举论述章法 。 如:“白文印 , 皆用汉篆 , 平方正直 。 字不可圆 , 纵有斜笔 , 亦当取巧写过 。 ”“朱文印 , 不可逼边 , 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 , 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 。 ”“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 , 不可映带者 , 听其自空 , 古印多如此 。 ”“三字印 , 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 , 以两字处与一字处相等 , 不可两字中断 , 又不可十分相接 。 ”
真正提出“章法”论并加以阐释者是明周应愿 , 其《印说》云:“婉转绵密 , 繁则减除 , 简则添续 , 终而复始 , 死而复生 , 首尾贯串 , 无斧凿痕 , 如元气周流一身者 , 章法也 。 ”周应愿谓“如元气周流一身者” , 指出章法需“贯气” , 实为智言 。
在印章款识中也有关于印章章法方面的论述 , 诚如吴先声所刻“幼岚”印的款识中就对印章的章法问题进行论述:“古人作印不求工致 , 自然成文 , 疏密巧拙 , 大段都可观览 。 今人自作聪明 , 私意配搭 , 补缀增减 , 屈曲盘旋 , 尽失汉人真朴之意 。 时丁卯中秋前三月 , 吴先声识 。 ”吴先声在印款中提到有关印章章法的排列布置问题 , 古人不讲求工致、随字赋形 , 而讲求自然、疏密有致、巧拙相生;又对今人篆刻章法的不尊古法、私意配搭 , 对字形随意增减、屈曲盘绕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 从中可以看出吴先声对于章法的审美观——不求工致 , 讲求自然 , 疏密巧拙合法度 , 尽显汉人真朴之意 。
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本文图片

在赵之谦所刻“清河傅氏”印的款识中提出了自己对章法的理解:“冷君制 。 抚汉人小印 , 不难于结密 , 而难于超忽 。 此作得之 。 ”在印款中赵之谦提到摹仿汉人小印 , 其困难处不在于印章整体的结密 , 而在于印章精神的高逸 。 赵之谦在此处提到了印章的一个极高的境界——不在于形的仿效模拟 , 而在于神的自然高逸 。
中国篆刻艺术是印章文字内容、篆刻技法、印章款识与印石的有机统一 。 印章款识不但具有叙事、抒情等作用 , 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印人的印学思想 。 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倾注了印人对篆刻艺术的理解 , 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 综上所述 ,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中的技法论是篆刻艺术中重要的技法指南 , 不同时期的印人对技法论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 总体而言 , 明清印章款识中技法论的发展是随着崇古思想的发展向前推进的 , 由仿效论与字法论即可看出 。 刀法论与章法论是为所表达的崇古思想篆刻艺术所服务的 。 随着印章款识文献的挖掘与整理 , 人们对技法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