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印章款识最早是为了记载印章制作的时间与出处 。 直到文人介入篆刻 , 印章不仅在本体上变得更加艺术化 , 其款识的内容与形式也丰富起来 。 明清印章款识中拥有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 而目前对其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 尤其是从印章款识文献角度出发研究篆刻技法的成果鲜见 。 即便是涉及到印章款识的技法文章 , 也仅仅局限于印章款识刻制的刀法 , 并未涉及印章款识的文献意义 。 如韩笑《切刀法与浙派篆刻精神研究》仅谈及“浙派”切刀 , 其他方面未见涉及;茅旭文《篆刻刀法琐谈》分析了各种刀法与治印过程 , 虽谈及了印章款识 , 但只介绍了印章款识刻制的刀法;方旭《篆刻知识与技法》等仅是关于篆刻知识的介绍与分析 , 对于印章款识文献的研究未有涉及 。 本文不揣浅陋 , 尝试以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为切入点来研究篆刻技法 , 梳理出刀法论、仿效论、字法论、章法论四大技法论线索 。
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本文图片

刀法论
【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从王冕发现花乳石及文人参与篆刻开始 , 刀法就成为了篆刻研究的一个重点 。 直至明代中晚期 , 印论中才出现了关于刀法的探索 。 最早的刀法论见于明周应愿《印说》:“一刀去 , 又一刀去 , 谓之复刀 。 刀放平 , 若贴地以覆 , 谓之覆刀 。 一刀去 , 一刀来 , 既往复来 , 谓之反刀 。 疾送若飞鸟 , 谓之飞刀 。 不疾不徐 , 欲抛还置 , 将放更留 , 谓之挫刀 。 刀锋向两边相摩荡 , 如负芒刺 , 谓之刺刀 。 既印之后 , 或中肥边瘦 , 或上短下长 , 或左垂右起 , 修饰匀称 , 谓之补刀 。 连去取势 , 平贴取式 , 速飞取情 , 缓进取意 , 往来取韵 , 摩荡取锋 。 起要着落 , 伏要含蓄 , 补要玲珑 , 住要遒劲 。 ”其将运刀法归为复刀、覆刀、反刀、飞刀、挫刀、刺刀、补刀等种类 。 明代朱简在《印经》中就有关于刀法重要性的论述:“刀法也者 , 所以传笔法也 。 刀法浑融 , 无迹可寻 , 神品也;有笔无刀 , 妙品也;有刀无笔 , 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 , 逸品也 。 ”这段对刀法的推崇成为明清篆刻刀法理论的高峰 。 在明清印章款识中也有众多关于篆刻刀法的记述 , 这些记述是篆刻家在完成印章创作后第一时间的切身创作感想与心得 , 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篆刻家的艺术主张与艺术见解 , 因此款识中的刀法文献可信度是很高的 。
印章|明清印章款识中的技法论
本文图片

如丁敬在所刻“抱经堂印”款识中云:“抱经堂主人强记敏学 , 不愧堂名者 , 非以本姓故事作雅称而已 , 老夫为仿汉人切玉重其学也 , 砚林翁记 。 ”“切刀法”与汉代“切玉法”略同 , “切玉法”是由于玉石硬度较大 , 略偏横向用力的冲刀法难以在玉石上刻出篆刻所需要的线条 , 所以改用近乎上下用力的切刀 , 以此来刻玉石 。 其后将切刀用于篆刻并作为单一创作手段且蔚然成风的便是“浙派” , “浙派”用切刀法加强了印章线条的韵味 , 增强了印章的金石气 。 这看似是成功的创造 , 从篆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 , 这也是一种追求创新、自立风格的无奈之举 。
又如黄牧甫“阳湖许镛”白文印款识所刊:“一刀成一笔 , 古所谓单刀法也 , 今人效之者甚多 , 可观者殊难得 , 近见赵撝叔手制一石 , 天趣自流而不入于板滞 , 虽非生平所好 , 今忽为撝叔动 , 偶一效之 , 振老夏句如 , 癸未荷花生日 , 牧甫志于羊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