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陆游游四川南郑

陆游在成都(六)
秋晚登城北
淳熙三年(1176年),陆游被免去锦城参议之职后,一直闲居于成都 。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的一天,他拄杖登上成都城北门楼远眺 。萧条的晚秋景象激起了他对关中失地和大散关要塞的怀念,进而写下诗作《秋晚登城北门》,以抒发壮志难酬之愤和忧国伤时之情 。
幅巾藜杖北城头,
卷地西风满眼愁 。
一点烽传散关信,
两行雁带杜陵秋 。
山河兴废供搔首,
身世安危入倚楼 。
横槊赋诗非复昔,
梦魂犹绕古梁州 。
首联交代情景 。起句中,“幅巾”指不著冠 , 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即藜茎做成的手杖 。“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楼 。起句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和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生活闲散,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境况 。对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 。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卷地的西风 。时节已近深秋 , 西风劲吹,百草枯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 , 愁绪不免袭上心来 。“满眼愁”,正是描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 。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经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 , 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 。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 。“满眼愁”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凝聚着诗人惆怅之情,全诗题意也从这里生发开来 。

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陆游游四川南郑

文章插图
【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陆游游四川南郑】额联触景生情 。诗人登楼远望,看到远处传来的烽烟 , 说明边关发生了紧急情况 。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顿时感到深深的忧虑 。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 。古有鸿雁传书之说,但这次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 。秦置杜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在宋代以前曾是数代王朝建都之地,故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 。秋,在这里既指季节 , 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怀念和对故都沦陷的忧伤之情 。远望烽火,仰观雁阵 , 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万千愁绪涌上心头 。
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陆游游四川南郑

文章插图
颈联抒发忧思 。“山河”在此指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 , 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 , 瞻望前途,真令人顿首不安,愁肠百结 。再看自己投闲置散 , 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尾联总结全诗 。“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 。”意指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横戈吟诗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曾说“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诗人用此指其乾道八年(1172年)在南郑前线时常在军中作诗 。离开南郑虽有五年之久,但他日夜怀念、魂绕梦萦的,正是那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 , 而这些现在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无尽感慨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郑、大散关皆在这个地区 。诗人曾有以此为基地收复失土的宏伟计划,也曾建议四川宣抚使王炎从这里进取中原 , 无奈良机错失 。可见“梦魂犹绕古梁州”,正是诗人报国之志的抒发,虽是全诗尾句 , 却余韵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