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把稿费称为润笔呢,为什么说稿费是润笔( 二 )


为什么我们把稿费称为润笔呢,为什么说稿费是润笔

文章插图
为什么古代把稿费称为“润笔”?润笔
开放分类: 文化、语言、词汇、汉语
【拼音】rùnbǐ
【英文】remuneration for a writer,painter or calligrapher
【解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 。
特地托人到上海去,出了一块洋钱润笔求来的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出处】《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 立作诏书, 高熲 戏谓 译 曰:‘笔干 。’ 译 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 唐 宋 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 。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 。唐 殷文圭 《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 张华。”《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 , 一并送来 。”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 。”
【详细解释】
古时候的稿费的笼统称谓 。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 。
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 。《隋书·郑译传》有一则故事: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 , 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
当年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黄金百斤,那时好像还没有润笔这个规矩 , 陈皇后是以向卓文君买酒的方式送黄金的,所以人们只好说是“作文受贿”,这“贿”字分量可能没有如今这么重,若不,司马相如也太不光彩了 。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 , “一字之价 , 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 。利之所在 , 人争趋之,《蔡伯喈集》里面,竟有 为年仅十五岁、七岁者作的碑文 。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笔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於舍人院」 。
宋代官俸较薄,皇家有此之设,文人真是受益不浅 。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为活人写寿序 , 给死者撰碑文 。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 , 酒钱犹有撰碑钱” 。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 。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公文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写了四道制文,宋徽宗给了他特优的酬劳,赏赐了不少堪称无价之宝的御用之物 。
另据《湘山野录》卷上记载: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泣弥月 。明赐之外,悉以东宫旧玩密赍之” 。皇帝要秘书写公文尚有恩赐,则臣下例有馈赠更不待言 。如北宋名臣寇准拜相时 , 杨亿(字大年)撰写制书,其中称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 , 寇准认为“正得我胸中事”,于是给作者“例外赠百金 。”
为什么我们把稿费称为润笔呢,为什么说稿费是润笔

文章插图
“润笔”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人为何要用润笔这个词?润笔最开始是指用水将毛笔泡开,这样蘸墨书写会有更加圆润的感觉,后逐渐演变为情人书写、作文、作画的报酬,是古人的一种雅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