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历来多误国,书生误国的例子现代( 二 )


咱们要讲的第二个例子便是于谦于少保,若说张居正延长了明朝国祚,那么于谦干脆就是逆天改命 , 硬生生地掰弯了历史走向 。同张居正不同,于谦就是历史上那种最典型的正人君子:为官不贪,事事但求问心无愧 , 忠君爱国,整个人就像一块钢板,无懈可击 。然而于谦千不该万不该 , 偏偏碰了封建社会的超级禁区——废立 。

书生历来多误国,书生误国的例子现代

文章插图
土木堡之战前后那段历史,大伙恐怕已非常熟悉 , 咱们在此不多做赘述 。在绝境中,于谦力拒迁都南京 , 从监狱中临时放出石亨、杨洪等一批可用之人,重整军队 , 安抚军心,硬是一步步挽回局势 。明英宗被俘期间 , 正是于谦一手将代宗扶上皇位,若于谦稍稍有点“政治头脑”,把英宗丢下不管 , 只要代宗屁股坐在龙椅上,那么于少保便是大明首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一根筋的于谦非要不计代价地迎回英宗,当然了,这种做法无可诟病 , 但它却给了对手们扳倒于谦提供了契机 。
公元1457年,明朝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 。在一群官员的起哄下,英宗对代宗势力发起了残酷的清算 。于谦作为当时的百官之首,同时也是明英宗本人的救命恩人,英宗本来并不想动他;况且于谦为官正值,既不贪污也不结党营私,英宗就算想动他也没借口啊 。结果在徐有贞等叵测之徒的忽悠下,文官们硬是捏造出“于谦不死,夺门之变便是谋朝篡位”这样的荒谬理论,这才让英宗下了杀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伙文人给于少保扣的罪名还相当低级 。
书生历来多误国,书生误国的例子现代

文章插图
原来 , 明代宗深知于谦不贪,索性不再赏赐钱财,而是在京中赐了座大宅子给他 。眼看圣恩难却,于谦便半推半就地收下了 , 不过他也从没打算过搬进去住 。为了不让皇上面子挂不住,于谦特意随便找了些兵甲、玉带之类的东西放进宅子,每年还抽几天装模作样地去逛一番,表示自己并没有把皇帝的一番好意晾在一旁 。然而,在扳倒于谦的过程中,这些兵甲等物件居然都成了他要起兵造反的“铁证” 。于谦被搞臭后,一群文人暗自得意 , 反倒是有个太监当朝大骂,说于少保为国解难,刚正不阿,朝廷咋就容不下这样的正人君子呢?
于谦之于明朝的一切,其实在唐朝也上演过,这也是咱们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 。公元756年,18万叛军直逼睢阳城 , 城内只有守军约7000人 , 敌我差距悬殊,满城军民用血肉书写了唐王朝最光辉的一笔,然而,这场名震古今的战役却也解开了封建中国最丑恶的一面 。
书生历来多误国,书生误国的例子现代

文章插图
睢阳城中有两位主将 , 分别是御史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 。值得一提的是,张巡在军事上是个鬼才,曾于雍丘一役以两千兵力同4万叛军精锐打得有来有回 。许远则为人宽厚大度,自知在军事上远不如张巡,便主动让权,自己在后方安抚民心,做好后勤保障 。虽然张、许二人配合紧密无间,睢阳军民也足够英勇,但叛军实在太多 。当睢阳城门被攻破时,城中早已弹尽粮绝,守军甚至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叛军把36名守将当众处死,即便如此,城内居民仍无一人屈服 。
虽然睢阳城未能保?。獬≌揭廴闯闪税彩分业淖?。不久,敌将尹子奇被斩,唐军一鼓作气收复洛阳 。平定之后 , 张巡和许远分别被追封为御史中丞和待御史,朝廷为两位国家英雄立祠,画像入凌烟阁 。按理说 , 这本该是理所应当的事儿,然而两位尸骨未寒 , 文人们就又坐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