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根据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考古简报,考古队判断此墓为曹操高陵的依据共有 10项,其中明确指向曹操本人的 , 就是几枚刻着“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样的圭形石牌 。可以说,没有这几块标明“魏武王”的石牌,即使墓中出土物品再多,文献记载更详,人们也无法确指此墓就是曹操陵墓 。
正因为“魏武王”称呼如此重要,驳倒这三个字,就成为质疑者的主攻方向,其观点又分为三派,一种认为这些石牌都是现代人假造的,与曹操毫无关系;一种认为曹操不可能有“魏武王”的称呼;还有一种认为,“魏武王”就是曹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称呼不可以带进墓穴,墓主另有其人 。
【艾俊川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艾俊川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认为这些石牌是考古队假造后埋进去的说法,超出常理,在没有证据之前 , 无法采信 。在石牌与刻字为真的前提下,按照考古学方法,出土物品的证明力要高于传世文献 。因为墓中出土的是实物 , 古代文献不可能记下世间所有事物,即使记下在长期流传中也可能失真 。所以出土文物可补史料之不足,增加人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 。就曹操的“魏武王”称呼来说,也是这样 。
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文献,看看它补充了哪些知识 , 原有史料是否能呼应新发现的史料,同时,也可以判断质疑观点是否成立 。
对曹操死后称呼“魏武王”问题 , 其实可以细化到四个层面来分析 。
文章插图
一、历史上能否称曹操为“魏武王”众所周知,曹操在汉建安间自立为魏公,建立封国“魏”,后又进位为魏王 。他死时爵位是“王”,封国名称是“魏” 。死后不久,汉朝赐给他谥号“武王” , 然后下葬 。中国史书一向有按照“封号谥号爵号”的方式来称呼前代帝王或他国诸侯的传统,皇帝如汉武帝、隋炀帝,王侯如中山靖王、陈思王 , 都是这样 。在去魏不远的古书中,如《晋书》的律历志、五行志中,也有称曹操为“魏武王”的例子 。所以从制度上、文献记载中看,历史上称曹操为“魏武王”并无问题 。但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在曹操下葬 8个月以后,曹丕经过禅让建立魏朝,随即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 曹操此后就被史书称作“魏武帝”或“魏太祖” 。“魏武王”称号只存在了 8个月,故留下的史料较少 。
二、魏人能否称曹操为“魏武王”有人根据检索古文献数据库的结果,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魏武王”总出现在魏亡之后的书中,而魏国和魏朝人在提及他时,却只称“武王”,不称“魏武王”呢?
这牵涉到一个历史惯例 。古代臣民在称呼天子、所在国诸侯时,是不能在帝王称号前加上朝代号、国号的 。《春秋》是周代鲁国的史书 , 也是中国史书鼻祖 , 《春秋》里称周王为“天王” , 称鲁公为“公”,并不加“周”“鲁”之号 。而在称呼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时 , 则加上国号 。刘邦被尊为汉朝“太祖高皇帝”,后世通称汉高祖,但司马迁作《史记》、班固作《汉书》 , 只称他为“高祖”或“高皇帝”,从不称呼他为“汉高祖” 。魏的史书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最初可能是一种语言现象,后来逐渐演变成政治禁忌:君主在一朝、一国中是唯一的,不加国号 , 人们也知道说的是谁 。需要在称号前加国号的君主,都是前朝或外国的君主 。此事成为惯例后,称本朝本国君主就不能加国号了,否则即为不敬 。其实到现在也还是这样 。因此,代汉之前的魏国、代汉之后的魏朝,其国人都不会称呼曹操为“魏武王”或“魏武帝” 。在魏的文献里找不到“魏武王”是正常的,找到了反而有问题,要考察其是否经过后人变乱 。
- 为曹操而死的儿子,曹操曹丕的经典故事
- 德川家康的两个儿子「虎毒不食子为何德川家康逼死自己嫡长子信康他有何难言之隐」
- 四川总督驻地,四川总督有多厉害
- 好剧好戏统统有看川台宅家不无聊
- 重庆合川的钓鱼城,合川钓鱼城发生了什么事件
- 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陆游游四川南郑
- 南丝绸之路起点四川哪里,四川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吗
- 北途川的小说推荐,三本甜到掉渣的现言小说
- 温江四川省医院,成都温江区医院医生
- 九锡之礼啥意思,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