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谁说的,我本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谁说的,我本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我而死

文章插图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句话 , 意思是自己并非想杀死某人,或者并非出于本意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别人却因自己的原因而死,或者受到伤害 。
这是一句著名的谚语 , 我们都知道 , 每一句成语、谚语背后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那么这句话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呢?这句话是谁说的,伯仁又是谁呢?
01 伯仁是谁?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是东晋著名宰相王导说的 , 其中的“伯仁”指的是晋朝的大臣、名士周顗 。
周顗,字伯仁,他年少成名,二十岁左右已经开始进入仕途做官,不仅世袭着成武县候的爵位,还担任着秘书郎,大将军司马毗的长史 。永嘉之乱后,周伯仁跟随当时的安东将军,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镇守建业(今南京) 。
像魏晋时期的所有名士一样,周伯仁非常好酒,经常喝的酩酊大醉,不能正常处理政务,因此还得了个著名的雅号“三日仆射” 。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一篇专门为周伯仁的这个称号来历做了传:“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 。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谁说的,我本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我而死

文章插图
意思是说周伯仁这个人风雅德行高尚稳重,对国家的危乱形势了如指掌,是个堪当大任的人物 。只是渡江这么多年以来,他常常无节制地饮酒,曾经有一次居然醉了三天才醒过来,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三日仆射” 。
魏晋人好酒,有的是真的爱喝,比如“酒圣”刘伶,是除非醉死 , 只要醉不死,就要往死里喝;有的却是被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逼 , 比如阮籍,他比周伯仁更厉害,有一次喝醉 , 居然整整醉了六十天 。而周伯仁醉酒的原因大概两者兼而有之吧,毕竟东晋王朝刚刚建立,像他这样正直的人是很容易夹在政治权势斗争中左右为难的 。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 , 话不投机半句多”,周伯仁这么爱喝酒,可也不是什么人的酒都喝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 。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 。”
有一个叫顾显的人曾经劝周伯仁酒,周伯仁却死活不肯喝,顾显回头举着酒杯对面前的柱子说:“你以为你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吗?”其实是对周伯仁说:“你以为你很了不起吗?摆那么大的架子!”周伯仁听了 , 觉得这个人很直率有趣 , 这正是魏晋之人特有的风格,很高兴,不但把酒一干到底 , 从此以后,两人还成了相契的好朋友 。
魏晋时期 , 政治形势混乱 , 大臣们夹在各个门阀斗争之间 , 整体提心吊胆,难免会左右摇摆,但周伯仁却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 他非常敢于说真话,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例外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谁说的,我本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我而死

文章插图
有一次,晋元帝司马睿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司马睿有点儿飘飘然地说:“今日名臣齐集,和尧舜之世相比如何?”周伯仁正好喝醉了,酒后吐真言,他大声道:“现在虽然同样是人主君王,但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提并论?”
晋元帝很尴尬 , 当然也更生气,一怒之下把他关进了大牢,下令不日处斩 。晋元帝毕竟是开国之君,还不至于昏庸到因大臣说了一句“真话”就将其处死 。过了几天,他消气了 , 就把周伯仁放了出来 , 朝臣们都去看望他,给他压惊 , 周伯仁却轻松地说:“我就知道我罪不至死 , 早晚会把放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