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战争,北宋讨伐西夏真实情况(11)


宋神宗何来的勇气和力量要灭亡西夏呢?要知道宋朝初期军力也不弱,宋真宗、宋仁宗时候都灭不了西夏,只能委曲求全 , 花钱来买和平 。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就发生在宋神宗时期 , 经过改革后的北宋经济发展向好,承受战争的能力更强了 。军队也经过一番改造,淘汰老弱病残,剔除不能打仗的一些军官 。
尤其是王安石的保甲法,效果非常显著,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必须出一人农闲时进行军训,为宋朝储备了百万级别的后备兵源,随时可以征调入伍 。王安石还精兵简政,将宋军数额从“凡一百十六万二千”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 , 裁军力度非常之大,放在现在也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 。既节省了大量军费,还令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
战斗人员充足,战马粮草,宋神宗也舍得下本,千方百计养马和买马,强壮骑兵部队 。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 , 宋朝加固了沿边防御设施,大量增加战略物资粮草和武器储备 。而且神宗也对军事非常重视,积极学习兵法,命国子监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统称《武经七书》,作为考选武举和教学之用 。正因为有这些作为保障,神宗对对与西夏作战信心满满 。

神宗要征伐西夏 , 宰辅大臣孙固、吕公著等人却并不支持 , 认为不可大举用兵,只可局部用兵削弱西夏分裂其国土即可,避免重蹈覆辙 。神宗不听,决意征伐西夏,并亲自部署指挥作战 。令鄜延、环庆、泾原、河东、熙河五路大军50万人待命出征 , 但不设大帅,由太监李宪统一协调指挥 。
神宗这个部署体现了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之前有宋朝大将不听他的诏令,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临机处置令他很不爽 , 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他非常反感 。所以这次出征,他重用他所信任的、能忠实执行他命令的李宪、王中正、高遵裕各负责一路或二路大军,李宪、王中正都是宦官,李宪还有些才能,王中正则是完全不懂军事,仗着皇帝的恩宠爬上高位 。高遵裕也是无能之辈,嫉妒成性,不配做方面军司令,不得不说,宋神宗打仗用人糟糕透顶,为战争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

1081年 , 北宋王朝西北精锐几乎倾巢出动:熙河路经略使李宪领兵出熙河;鄜延路总管种谔领兵出鄜延;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领兵出环庆;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领兵出泾原;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领兵出河东 。将士加上民夫组成的五十万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围攻西夏 。
西夏方面闻宋大军来攻,梁太后向群臣询问如何应对 。西夏多数将领主张正面力战 , 名将嵬名令公则认为应避宋军锋芒,诱敌深入,引宋军到兴州、灵州纵深,坚壁清野,切断宋军粮草,日久宋军自乱,梁太后听取了他的建议 , 后来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嵬名令公的老辣 。

宋军方面,东线宋军最先出击 。鄜延路总管种谔,招降愿意归顺的羌人部落,怕延误时机不等圣旨到 , 就出兵接应归顺的西夏部族,西夏骑兵狙击,种谔斩首西夏兵1000多 , 首战告捷打退西夏骑兵 。种谔的果断作为让神宗再次不安,他不允许不听他指挥擅自行动,下诏令五路大军必须分别向李宪、王中正、高遵裕汇报统一行动 。
种谔虽然受王中正节制,却极度反感太监,更不要说跟他合作了 。九月种谔围攻米脂城,西夏八万援军到来,种谔率军伏击,将西夏军斩为三节,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从两山的高处冲下来,杀得西夏人仰马翻,几十里的山谷散落着西夏士兵的尸体,银水河都被染红了 。此战西夏五千多人被杀,宋军缴获战马五千多匹,牛羊草畜铠甲数以万计 。神宗皇帝非常高兴,派遣宦官谕示奖赏,同时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