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战争,北宋讨伐西夏真实情况(13)


刘昌祚以大局为重,将一路缴获的战利品进献给他,反被他认为是羞辱,恼怒让刘昌祚交出兵权,让姚麟接任,姚麟坚决不受才作罢 。面对如此蛮不讲理不听良言,心胸狭窄的主将,刘昌祚也被气得病倒了 。
宋军攻城不下,天气转寒,粮草也被西夏切断,西夏又坚壁清野,宋军就地搞不到粮食 , 天降大雪,饥寒交迫、将士士气低落 。此时西夏这边使出一招毒计,梁太后下令掘七级渠,洪水灌淹宋营 。七级渠高出地面丈余 , 连着黄河,源源不绝的黄河水倾泄而下,灵州城外顿成一片汪洋 。宋军慌忙撤退,宋军逃出去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人,冻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高遵裕撤退时也不忘坑刘昌祚一把,让其断后,并将战败的罪责扣到刘昌祚头上 。
西线主将李宪率领的熙秦七军和吐蕃兵三万,共计10万大军,攻克兰州 , 焚西夏南牟会行宫内殿及馆库,攻占完谷(今甘肃省愉中县境),获得大量窖藏粮食及武器,打败夏军统军仁多零?。?擒首领三人,斩首领20多人 , 杀西夏兵2000多人,夺取战马五百多匹 , 攻占西市新城 。
虽然出征有功劳,但李宪缺乏大局观念,神宗命令他火速驰援灵州 , 与环庆、泾源两路回合,夺取灵州 , 他则忙于在兰州造帅府,对增援灵州毫无兴趣,在宋神宗严厉叱呵下,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动身救援灵州 , 路上遇到西夏人阻击行动迟缓,还没等到达灵州 , 高遵裕、刘昌祚两路大军就已经兵败,宋廷只得急令李宪的熙河路军返回 。
自此 , 声势浩大的五路大军征伐西夏行动全线溃败,将士加上民夫损失40余万人,多数死于冻死、饿死、累死、淹死等非战斗减员 , 战场上一篇凄惨景象 。宋朝诗人张舜民参与这场西征,作《西征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
五路大军征伐西夏,之所以失败有几大原因:
其一就是宋神宗用人不当 , 所托非人,不用精通军事,富有战斗经验的军事将领为主将,反而以自己的喜好任人为将,用他所信任的宦官李宪、王中正为主将 , 即使王中正毫无军事经验,只要听他的话就行 。中路主将高遵裕妒贤嫉能,神宗母亲高太后就曾劝谏过神宗,说他这个叔叔气量狭小,不容别人功劳超过他 , 不宜作为一路主将,神宗不听还是让高遵裕担当这个重要的职位 。
其二不设主帅,五路大军各自为战,不仅不配合还互相掣肘,神宗虽然让李宪节制诸路,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五军统帅,而李宪也不是善类,没有大局观 , 只想着自己立功 。实际上真正的统帅是神宗自己 。说到底还是重文轻武的体制问题,怕武将功高盖主 。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能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帅才,皇帝却不敢用 。其实不设主帅,枢密副使孙固出征前就进言神宗:“重兵五路并进,而无大帅 , 就使成功,兵必为乱”,五路伐夏失败后,宋神宗才后悔没有听孙固的建议 。
其三就是宋神宗的亲自指挥毫无意义,宋神宗虽然学习了兵法 , 但也是纸上谈兵,在地图上指挥作战还可以 。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古代通讯又落后,不能实时掌控战局,他的一些诏令下发到前线的时候就已经不合时宜了 。宋军虽然规模庞大 , 但多数是步兵,行动缓慢 , 辎重众多,而西夏骑兵行动迅速,在宋军五路大军中穿插迂回 , 随时可以打了宋军就撤,而宋军却追赶不上,找不到西夏主力决战 , 只能被动应战 。5路大军打下西夏一些城池,西夏虽然损失很大,但西夏主力部队 , 尤其是30万骑兵损失轻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