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高柴,孔子最长寿的弟子

高柴 ( 前521年 - 前393年 ) 字子羔,又称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 比圣人孔子少三十岁,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 。高柴也是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民间称姜子牙)的第25世孙,因其祖上被齐国国君封在高地所以由姜姓改为高氏 。高柴的爷爷高昭子是齐国上卿大将军,封地在柴邑,这是其长辈为之起名高柴的原因,柴邑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前柴城村 。相关资料记载,孔子的贤能学生高柴活了129岁,被称为“中华寿圣” 。
高柴高柴从小机智果断,据曲阜编辑的《 七十二贤小故事 》记载 , 高柴六岁时,同小朋友在村中枣树下玩,小鸟啄掉一颗枣,两孩相争,高柴评判:“大让小,大孩子可用棍打枣吃 。”于是年龄小的孩子有了枣子吃 。高柴早年以孝闻名 。母亲体虚多?。?他经常上山为母亲采摘木耳和香菇,为母亲熬汤 。高柴之孝在《孔子家语》中也有印证:“(母亲过世)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 。”“见齿”就是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为母亲服丧三年 , 未曾笑过 。
相传高柴在近二十岁时离开家乡,拜其爷爷的好朋友孔子为老师 。在孔子门下 , 高柴励志苦学,虚心求教,有儒家仁爱之心,后成为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 。孔子很重视因材施教,他知道高柴出生于官宦世家,有意培养其从政能力 。孔子对高柴说:“你学习的目的,是走向仕途,学习的同时,你也要多想想如何为官从政,以免日后不能承担重任 。”《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 , 出入于户,未尝越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自从跟孔子学习 , 出入未尝越礼 。
高柴的同学好朋友子路在季氏(鲁国的主要掌权者之一)那里任职,子路举派高柴去做鲁国的费邑宰,也就是如今费县之地的主官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 , 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最多次、最长久、最公廉、最得民心的一位 。
后来,高柴随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鲁等国,在多国担任过官职 。孔子推荐高柴在卫国担任刑狱官 。高柴在刑狱官任上政绩出色 , 很受赏识 。他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 , 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 。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 。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公元前484年前后,卫国国君奖赏给高柴一辆很漂亮的马车,正巧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路过卫国,在卫国为官的高柴赠送老师孔子这辆马车 , 孔子一路乘坐高柴所赠送的马车回到鲁国 。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 。高柴经过谨慎思考 , 认为自己不能介入他国内乱,于是决定逃回鲁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 。
【孔子的弟子高柴,孔子最长寿的弟子】当高柴逃到城门口的时候,城门紧闭,无法出城 。一个守门士兵拉住他 , 告知某处城墙有缺口可逃,高柴说:“君子不逾 。”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做翻墙这种事情 。这个士兵又指点某处有洞口可钻,高柴摇头:“君子不隧 。”意思是说君子不做从洞里爬行这种事情 。最后这个士兵为他找了一间密室 , 让他逃过追杀,最终脱险 。
临别,高柴问守门士兵:“你怎么会认得我?”士兵回答:“小人曾因犯法 , 被大人砍去一脚趾,所以认得大人 。”高柴很吃惊:“今日危急,你正可报复我,为何反来帮我?”守门士兵道:“当初我见大人审理我的案子时 , 反复斟酌,想让我受轻一点的处罚 。最后不得不判我时,我看到大人神色不忍而痛心,我知道大人是仁爱君子 。我岂敢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