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 , 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文章插图
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维奇生于圣彼得堡 。他9岁开始学习钢琴、并作曲;12岁又尝试写作歌剧,13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在那里,他得到老一辈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器重,系统学习钢琴和作曲 。
1923年(17岁),肖斯塔科维奇完成钢琴专业的学业 。1925年(19岁) , 他完成作曲专业的学业,毕业作品是《第一交响曲》 。1926年,《第一交响曲》在列宁格勒公开演出,大获成功,这位年轻的作曲家立刻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
自此 , 肖斯塔科维奇专心于作曲事业 。他先后创作了反映十月革命和五一节的《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 但反响并不太好 。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文章插图
(青年时代的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后来受雇于列宁格勒工人青年剧场 , 创作了大量的剧场音乐、电影配乐、管弦乐组曲、舞剧等 。其中的三出芭蕾舞剧《黄金时代》(1929年-1930年)、《螺丝栓》(1930年-1931年)、《清澈的溪流》(1934年-1935年)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作 。
肖斯塔科维奇勇于尝试、作曲新奇、不落俗套,令人印象深刻 。1934年(28岁),他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大获成功 。歌剧在列宁格勒演出3场、在莫斯科演出9场,场场座无虚席 , 备受好评 。不到30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开始享有盛名 。但作品过于新潮的作曲方式也引起批评,被认为是充满了混乱 。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文章插图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
这让肖斯塔科维奇调整了创作风格,在1937年(31岁)写了《第五交响曲》 。这首作品大幅减少了之前较新颖的创作手法,而采用传统方式 。11月21日 , 作品在列宁格勒首演 , 受到极大好评 , 演出后观众鼓掌达半小时之久 。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他最常演奏的交响曲 。此后,他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任教,并逐渐确立了在苏联音乐界的老大地位 。
1941年(35岁),纳粹德国入侵苏联 , 列宁格勒遭到围困 。身处战火中的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又叫《列宁格勒交响曲》) 。这首长达75分钟的宏大乐曲 , 首演后备受好评,成了“反抗纳粹的象征”,立刻到欧洲、美国等地巡演,闻名全世界 。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贝多芬既传统又新潮的音乐奇才

文章插图
(登上时代周刊的肖斯塔科维奇)
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际 ,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作为《联合国歌》的曲调 。此后的几十年,这首高昂的旋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响起,代表着和平自由的联合国 。
1948年,苏联对音乐创作中一些脱离群众的倾向提出批判,肖斯塔科维奇也被点名 。此后,他尝试创作一些简单的、听众易于接受的作品 。如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1952) 。但他又不想放弃自己的艺术理念,依旧进行着比较复杂、抽象的音乐创作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四弦乐四重奏》(1949)都是这样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