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作为唐朝开国功臣,为何最后身首异处?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 , 京兆郡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引兵西入京师,次年受禅称帝,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大唐王朝,史称唐高祖 。
唐王朝建立之初的最大功臣,除了广为人知的李世民之外,有两人不得不说——裴寂与刘文静 。本文的主人公便是后者,因他二人交缠甚深 , 故而一并述之 。
有趣的是 , 他二人一失宠于高祖,一得罪于太宗,最终都未得善终,这究竟是为何呢?
事情还得从太原起兵讲起 。
隋炀帝登基之后 , 开运河、征高句丽、巡游无度 , 一系列穷兵黩武、不恤民生的行为 , 掏空了隋文帝留下来的丰厚家底 。经历过南北朝乱世的各大世家,早已习惯了江山易主之事,瞅准时机,纷纷起事 。
至大业十三年,全国盗贼四起、烽火遍地,隋炀帝也被困在江都,进退维谷 。
唐国公李渊时任太原留守,太原古称晋阳,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 。
晋阳宫就是隋炀帝的行宫,美女无数,金银无数 。
这三人都是五十上下的人物了,在当时那个年代 , 应该是三个老头子了 。谁会想到 , 就是这三个老头子,建立了纵横万里的大唐王朝 。

刘文静作为唐朝开国功臣,为何最后身首异处?

文章插图
史书记载,刘文静“伟姿仪 , 有器干,倜傥多权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既有颜值又富谋略,眼光还很独到 。
自从李渊来到太原,刘文静就觉得此公不凡,及至见到李世民,更是惊为天人,比之为汉高祖、光武帝之类的人物,深相结纳 , 交从甚深 。
有眼光的人总是看得长远 , 时时刻刻都在准备 。可惜,刘文静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在李密反叛之后,他也被牵连下狱 。
没错 , 这个李密就是演义里面瓦岗寨的那个李密 。
也正是因为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赏识 , 李世民也认为此人可与商议大事 , 在他被捕之后 , 亲自来到狱中探视 。刘文静大喜过望,为李世民剖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认为关中空虚,若此时乘机而入,不到半年,可成帝业 。
两人一拍即合 , 暗中部署,伺机起义 。刘文静又担心李渊不从,于是将裴寂引荐给了李世民 。
不为其他,就因为裴寂与李渊交情不浅 。
在听了两人的谋划之后,裴寂也认为机不可失 。同时,裴寂还将晋阳宫中的美人献给李渊,李渊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 , 李渊的心中早就不将隋炀帝放在眼里了 。
他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 在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之中 , 一直到五十二岁都能安然无事 , 胸中的权谋绝非常人可比 。也正是因此 , 当裴寂对他言道:“二郎密缵兵马 , 欲举义旗 , 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正为此耳 。”他会心一笑,道:“从之 。”
刘文静作为唐朝开国功臣,为何最后身首异处?

文章插图
李渊身为太原留守,儿子和部下的一举一动,他必是清清楚楚 。即使他心中有帝王之念,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裴寂之言,正合他意 。
之后,刘文静得以面见李渊,对他建言献策 , 其中最有效的一点 , 就是矫诏征兵 , 讨伐高句丽 , 闹得人心惶惶 , 乱民益多 。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裴寂与李渊的交情是多么深厚,私幸美人、造反称帝这些大逆不道之事,在他二人之间毫无顾忌 。也正是因此,当初刘文静对李世民的称赞,裴寂丝毫不以为然 。在裴寂眼中,李世民只是老友李渊的次子,就算将来承袭爵位、帝位 , 那也轮不上李世民 。可能他心里还认为 , 李世民应该多与自己打交道 , 毕竟自己在他父亲心中的分量那是非常人可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