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是“唐人五绝第一” 。
本文图片
这首诗用词浅明 , 并且还富含人生哲学 , 因此很早便被收录入基础语文教育课本 , 成为了必背的千古名篇 。 如今的中国人 , 几乎没有人不会背诵它 。
一、《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凭一首诗就名垂青史,道出人生至高哲理,成必背的千古名篇】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人们通常认为 , 这首诗开篇是以写风景入手 , 借景抒情 。 作者先是通过对如画江山 , 广阔天地的描绘 , 激发出读者内心的壮志豪情 , 顺便引出后面一句提到的人生哲学 。
傍晚 , 红日落到了青山的背后 。 黄河之水滚滚东逝 , 最终消失在了远方的入海口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你想要像神话中的“千里眼”一样 , 看到远方的景色 , 那么就唯有“更上一层楼” 。
近代有学者指出 , 对《登鹳雀楼》的这种解读 , 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 首先引发争议的则是“白日”一词 , 然后有争议的是 , 如今的鹳雀楼是新建的 , 站在唐代鹳雀楼上 , 根本见不到黄河 。
下面 , 我们先说“白日”和“黄河入海”的普遍解读方式 。 因为诗的第一句写“白日”时 , 提到它当时正“依山尽” 。 所以我们通常认为 , 这里写的是一幅夕阳西下的图景 。
本文图片
至于“黄河入海”的景象 , 则是想象出来的 。 尽管作者当时所处的位置 , 根本就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 , 但是诗歌原本就允许夸张和想象 。
不过 , 有的学者感觉到有点好奇 , 因为通常古人在写夕阳时 , 习惯用到“红日” 。 为什么王之涣在这首诗里 , 偏偏要写“白日”呢?
对于这个问题 , 有的学者回答道:作者大概是见到 , 夕阳的光线照到黄河水面上 , 折射出来的粼粼白光 。
又有学者翻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词作品后 , 发现在唐代以前的古诗中 , “白日”是一个单独的意象 。 它特指日光存在的时间短暂 , 很快就消失了 。
从战国的宋玉 , 到晋魏六朝的陆机、阮籍 , 众多古代著名诗人 , 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白日”意象 , 来描写光阴的短暂 , 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
例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 , “去白日之昭昭兮 , 袭长夜之悠悠”;而曹植则在《箜篌引》中说:“惊风飘白日 , 光景驰西流” 。
本文图片
所以《登鹳雀楼》第二句“黄河入海”的意象 , 对应的则是《论语》里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同样也是感叹时光的匆匆易逝 。
与王之涣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 , 已经习惯把“白日”意象 , 与“江河入海”的意象放在一起 , 表达对岁月流逝的伤感之情 。
稍晚于王之涣的李白 , 就曾在《古风》中写道 , “黄河走东溟 , 白日落西海 。 逝川与流光 , 飘忽不可待” 。 可见在唐代 , “白日”与“江河入海”的意象经常同时出现 , 已成一个固定搭配 。
所以《登鹳雀楼》的第一联 , 讲的是:白天是短暂的 , 刚刚才见到了太阳 , 转瞬之间 , 它就隐没在青山的背后了 。 而时间则像滚滚的黄河之水 , 日夜东流不息 。
人生短促 , 光阴易逝 。 如果不想荒废人生 , 想要看到远处的风景 , 那么就应该勇于攀登 , 爬上更高的楼层 。 像这样来解读《登鹳雀楼》 , 我们会发现它的开篇就成了典型的抒情句式 。
- |陈逸飞唯一花卉巨作明天开拍!打开“陈逸飞与上海”的话匣子
- |经历职场,大概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经历这些
- 招聘|法国完全失业人口增加 系一年来首次
- 安徽师范大学|上海的银行客户经理一年有多少收入?为何有些经理辞职?原因曝光
- 穿衣搭配|为什么有的机关单位是独立大院,有的是挤在一起办公
-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中,要求专业和考生专业仅一字之差,为啥不能报名?
- 画家|“当代美术人物”意识决定一切,适合书画家,也适合收藏家
-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新政策将全国统一,可与公务员并驾齐驱
- 地下城与勇士|DNF: 魔法师什么职业最强?选择这个职业万无一失,110版本重做增强
- |对话|导演李佳秋:越剧《金粉世家》为我职业生涯垫上了一块坚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