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

周作人:不忠不孝 , 比向日葵还亲日 , 平时日本通 , 战时通日本
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 。 本名槐寿 , 入水师学堂时改作周作人 , 字起孟 , 后改为启明 , 号知堂 。 1905年赴日留学 , 1911年回国 , 先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 1917年4月到北大任文科教授 。 1938年 , 任伪“北大”图书馆馆长和文学院长 。
1941年1月 , 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 , 两年后解职 , 还担任过其它一些伪职 。 因此 , 抗战胜利后 , 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逮捕 , 判10年徒刑 , 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 。
1949年1月 , 南京解放后 , 被释放后回北京八道湾旧居 。 解放后 , 一直从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编译 , 署名为周退寿或周启明 , 不再以周作人之名发表文章 , 终年83岁 。
|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
本文图片

一般人看到“周作人”三个字 , 马上就想到“汉好”二字 , 这几乎成了常识 。
钱钟书甚至在自己的书《猫》中 , 借批判小说人物陆伯麟 , 来暗讽周作人:“除向日葵以外 , 天下怕没有像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 。 他甚至比向日葵还亲日 , 平时日本通 , 战时通日本!”
这一段真是辛辣、形象 。
今天的人们仍为周作人的所做所为而沉思:周作人为什么会如此于民族大义而不顾 , 心甘情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效劳呢?他为什么会在附敌事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
本文图片

《新文学史料》中说 , 从其个性看 , “周作人自小性情和顺 , 不固执已见 , 很好相处” 。 他从童年时代起就与外界世界处于亲和状况 , 家庭的变故并未给他留下恶感 , 反而为他提供许多尽情玩耍的机会 。
以这样的个性经历 , 他很难与世界形成水火不相容的对抗关系 , 更不会以战士的姿态步入社会 。
六年的东京留学生活 , 周作人是在平静之中度过的 。 反清爱国的活动 , 他一概不予介入 , 足以说明他最初的“根”已经萎谢了 。
|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
本文图片

亲族、眷戚中接连有人死亡 , 再加上自己一再被病魔缠身 , 种种精神的打击从根本上冲淡抵消了他忧国忧民的激情 。
一旦激情丧尽 , 则生命的追求只停留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边缘 。 宽容、一味风雅成为他的文艺批评、道德伦理原则 。 如面对落水之狗 , 鲁迅先生说要“痛打” , 而他却高唱平地上追赶猢狲般无聊 。
尤其在处世态上 , 周作人明显表现出超利避害倾向 , 个人主义的利害观 , 使其在尚未成为一个战斗者时 , 就已时时动摇、犹豫了 。
|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
本文图片

“七七”事变后 , 许多文化界名人、北京大学学院校师生们纷纷南下之时 , 周作人却心安理得留在北平 , 丝毫没有南迁之意 。 这引起已经南下的新文学同仁密切的关注 。 他们或公开发表文章劝他南下 , 或私下写信“逼”周作人离开北平 。
在这种“明”逼“暗”劝的众目睽睽之下 , 在群体的压力之下 , 周作人依然我行我素 。 这种个体不屈于群体的压力 , 不放弃个人的意见 , 不符合群体意见的反从众心理行为 , 可作为他任人劝说无效的理由 。
|周作人:不忠不孝,比向日葵还亲日,平时日本通,战时通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