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双碳”深圳,艺术何为

|聚光灯|“双碳”深圳,艺术何为
本文图片

【|聚光灯|“双碳”深圳,艺术何为】作者:罗怡策展人、美术馆顾问
我们常说“经济搭台 , 文化唱戏” 。 城市中 , “双碳”相关行业是“台” , “双碳文化”是戏 , 那么“双碳艺术”是戏的高潮 。 捋清这一层 , 我们可以从低碳城市深圳出发 , 围绕“碳中和”“碳达峰” , 以全方位关注人类生态命运为中心 , 探讨“双碳”深圳 , 艺术何为;探讨展开一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双碳”艺术盛事或建设一个以关注“双碳”为核心的、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机构的可能性 。
艺术在生态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这个可能性自2019年底新冠突发导致的各种焦虑中自动萌发出来——作为一个家乡在湖北、有众多亲人在武汉的独立艺术策展人 , 这个初衷并非针对深圳 , 而首先是一场自我“救赎” 。 事实上 , 作为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重大危机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 新冠出现的原因 , 不能排除地球碳排超压所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而新冠导致的全球陆续停摆 , 也恰好大大降低了碳排放 , 似乎又给碳压过高的地球一次喘息的机会 。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 , 地球生态经受了一次次的冲击 , 也历经了一次次锻造 。 进入21世纪 , 随着全球化、科技工具化等进一步深化 , 21世纪见证了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 应对环境变化时日渐暴露出的问题 。 同阶段 , 艺术也在更积极地与科技、人文等其他学科发生对话与碰撞 , 从而在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度 。 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回溯21世纪人类面对生态问题的各种努力 , 我开始思考:艺术在地球生态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当代艺术可以提供什么样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所不能给出的图像和信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作用吗?
那段时间因为疫情 , 许多项目搁浅 。 工作室的同事在我的带领下 , 以生态艺术为方向 , 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 。 “艺术能拯救我们吗?”我一遍遍问 。 至少 , 艺术拯救了我的焦虑 。 艺术家们将一个个关于生态的提问与一次次基于美好新世界的探索、将人类生态环境面对的残酷现实与人性的光辉 , 以视觉化、多角度的呈现方式 , 极大地震撼了我们 。 在作品中 , 艺术家们关注着:水、大气、土地、森林、物种、冰川、食物……也关注着能源再生、碳排放、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艺术家以此为创作母体(如奥拉夫埃利亚松) , 或结合自身或地球面对的现实(如“911”在纽约非典在北京的徐冰) , 有些则提出解决方案(如建筑师坂茂等) 。 为人类创造出面对生态环境的一个个充满力量的图像化、感受化、体验化的思想世界 。
工作室停工了三、四个月 , 集中的研究也进行了小半年 。 我们得到了一份以当代艺术为媒介 , 21世纪前20年人类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态记录 , 展示了艺术在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上前所未有的参与度 , 也展示了艺术在“双碳观念”塑造与传播方面的可能性 。
两个“双碳艺术”的想法对深圳的意义
2021年 , 我受建筑事务所BIG之邀参与了深圳安托山文化博物馆群的内容方向规划(竞标惜败) , 同时我们和建筑事务所都市实践赢得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文化规划工作 。 恰好 , 这两个项目都与“生态”密切相关——安托山是大山采石场的伤口残肢 , 是深圳发展中对生态开采留下的景观 , 我认为“双碳”背景下 , 以“生态艺术”为中心展开 , 会是这个区域更好的文化姿态 , 应该被重点关注;深超总位于红树林湿地保护区 , “生态&科技&文化”本身就是市里的定调 , 区域发展关键词 , “生态”理当居首 , “生态艺术”当是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