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元祐更化里的影响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 , 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 , 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

司马光在元祐更化里的影响

文章插图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 , 年轻气盛 , 朝气蓬勃 , 决心振兴祖业 。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 , 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 。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
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 。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 。
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 , 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 。
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辅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机,实现国家的振兴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 , 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 , 坚决推辞 , 从十五日到二十七日 , 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 。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用残民之术” , 因而被罢官 。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 自己退居洛阳 , 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15年 。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 , 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 , 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 , 并亲为写序 。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 , 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 。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 。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六十七岁 。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 。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 。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 。
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接着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用人赏罚问题,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 , 有害无益” 。
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 , 不久 , 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即副宰相) 。但司马光上疏辞谢,以自己“龄发愈衰,精力愈耗”,请求只任知陈州 。以后在周围亲友支持下还是到任就职了 。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