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育人的一些故事( 三 )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 。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 。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 。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说苑·尊贤》)
发愤忘食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无众如何守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 , 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说苑·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
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会听从国君的政令 。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 , 不任凭个人的心意而做事 , 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 。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 , 从而使善恶分明 。”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 。善言能进入朝廷 , 那么 , 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 , 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
《说苑·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
孔子说:“不可杀 。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 。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 , 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 , 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 。三军打了败仗 , 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 。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 。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 。几尺高的墙 , 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 。这是因为循序渐进 。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 。?当初 , 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 , 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 , 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