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内部对是否出兵救郑,意见纷争 。主将荀林父犹豫不定,直到楚军围困郑都两个月后,晋军才姗姗出动 。晋军到达黄河北岸温县一带,得到消息,郑襄公已向楚国投降 。荀林父认为既已如此,救郑已失去意义,主张暂时屯兵黄河北岸,待楚军南撤后再渡河进军郑国 , 这样既可避免与强敌楚国交战,又可逼迫郑国重新归附晋国 。多数人同意他的意见,中军副将先縠却强烈反对,“闻强敌而退 , 非丈夫也”!竟独自领兵渡河,向楚军发起进攻 。先縠徒有匹夫之勇,毫无全局观念,这样的将领,有十个十个要败 。荀林父身为主将,竟被先縠的擅自行动弄得六神无主 。有人说,先縠违令而行,其罪自咎 。有人说,先縠以偏师陷入敌阵,必败无疑 , 主将也难辞其咎,“元帅之罪大矣” 。有人说,既然这样,不如全军渡河进攻,即使不胜,罪责共担 。荀林父竟被“罪责共担”这句话说动了,下令全军渡河,屯兵于泌,背河面山列阵,与楚军隔荥泽荒原对峙 。
楚庄王是有些计谋的,他并不急于向晋军发起攻击 , 而是充分运用“纵敌”、“示弱”、“试探”等多种手段 , 摸清晋军虚实,松懈晋军戒备 。楚庄王终于侦察到晋军将佐不同心,士卒无斗志 。于是,楚军越过荥泽荒原,向晋军发起全面进攻 。晋军主将荀林父发现楚军“如潮而至” , 慌了手脚,下令全军北渡黄河撤退 。大乱中,晋军士卒纷纷跳下河去争船渡河,没有挤上船的攀住船帮不肯松手,渡船无法开动 , 已经上了船的便挥剑乱砍,断臂断指、相挤淹亡者不计其数 。
混战中,出现一个意外情况,帮了晋军大忙 。晋军将领之一荀首登舟后发现儿子荀没有上船,他跳上岸去与楚军先头部队交战,射死楚军一名先锋将领,射倒一名楚国公子 。他把死的活的一起掳走,准备战后交换回儿子 。这一意外举动,无意中起到了掩护晋军撤退的作用 。
楚军获得大胜后,在衡雍地区稍事休整 。三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城濮之战,楚国大败 , 晋国大胜 。晋文公曾在这里为前来劳师祝捷的周襄王营造了一座行宫 。这一次,楚庄王将这座行宫改为楚庙,供奉楚国列祖列宗,并在此举行祭祖祝捷庆典 , 然后得胜而回 。
晋、楚发生的第三场重大战争,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 。
从泌之战到鄢陵之战,前后相隔二十二年 。这二十多年间,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形势再次发生逆转:晋国开始复苏 , 楚国力量下降 。晋国出现中兴景象,应该归功于晋景公 。泌之战晋国败给楚国后,晋景公没有消沉,在士会、栾书等朝中文武老臣的全力辅佐下,冷静分析了内外形势,调整了治国方略和争霸战略 。他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拓疆域、再图攻伐;先伐交、再伐兵 。
根据上述方针,晋景公稳扎稳打地实施了以下三项主要措施:一、逐个剿灭盘踞在太行山区的赤狄、白狄势力,肃清侧背掣肘,将晋国疆域推进到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一线,改善了晋国与楚国对峙的战略态势 。二、大力扩充军备 。按周制,诸侯大国设上、中、下三军,诸侯小国只设一军 。晋景公将晋军扩充至六军,朝中掌控军队的上卿多达十二人 。三、全方位地开展外交活动 。东方离间齐、楚,西方离间秦、楚,最大限度地孤立楚国 。经过晋景公的艰难奋斗,晋国重振了雄风 。鄢陵之战发生在晋景公去世后的第二年 , 他生前采取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开始见效,他的儿子晋厉公则开始收获父亲种下的果实 。
- 越王勾践剑铭,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青铜剑
- 越王勾践反国文言文翻译
-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信任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
- 吴王夫差明明有实力灭了越国,为何迟迟不动手?
- 魏王为什么将孙膑处以膑刑?与庞涓有很大关系
- 吴王阖闾鼓励政策施恩行惠
- 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
- 吴国末代国君吴王夫差生平资料
- 赵幽缪王为何要杀李牧?真相是什么
- 王羲之典故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原本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