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他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待天下初定,再回家园,挖掘墙壁,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篇目仅余二十八篇 。
伏生晚年致力于《尚书》的传播 , 西汉时期的《尚书》学者,全部出自他的门下 。伏生的弟子根据他的讲解,编制《尚书大传》,流传于世 。汉文帝时期,他向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当面授书,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 。
所以说《尚书》经历秦朝挟书令以及秦末战火之后能够得以保存流传,伏生功不可没 。
伏生护书的意义是什么?
文章插图
后人评价说:“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 若没有当年伏生的护书 , 今文《尚书》两千多年前就可能已经失传;没有伏生对《尚书》的传授和解释,其中精义也难为世人所了解 。因而伏生又被人称作“尚书再造” 。
伏生的护书 , 使得《尚书》这部儒家的重要典籍得以传之后世,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种子 。
伏生的护书,不仅仅是因为《尚书》珍贵 , 更重要的是他发自内心珍视典籍中的文化与道理 。就像节目里的说的“上古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而知朝代兴废之由,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
伏生一家舍命护书的精神,正是华夏文明历经几千年而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的精神 。文明的传承有时是苦难,有时是生命,但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伏生一样的人,无数像伏生一样的家庭 , 典籍背后的文脉才得以传承,中华文明的风骨才得以接续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搭建起了一架沟通古今的桥梁,让看得见的典籍留下,让看不见的精神永远涌动在人们心中 。
那些藏在典籍中的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更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接续传承,让华夏经典弦歌不缀 , 让我们中华文明之光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
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
文章插图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网络侵权必删
文章插图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以来给观众的感受如何?《典籍里的中国》中国,是由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倪大红饰演了90多岁的爱书、护书、讲书伏生,并且讲述自己为了护书,孩子被敌兵杀戮,妻子被冻死的悲惨经历 。自己将尚书藏在墙壁,得以保存 。后来汉帝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和典籍邀请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讲学,但是路途遥遥,伏生年迈,皇帝只好派晁错前去听伏生讲学 , 最后整理出《尚书》28卷 , 留给了后人 。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
《典籍里的中国》“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 。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这句话太戳泪点了 。”“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
- 伏羲画卦的故事主要内容,伏羲画八卦的故事
- 红楼梦背后真实的故事46锁,红楼梦背后隐藏的故事
- 俄国女皇与法国哲学家的友谊故事,俄罗斯女皇与英国女王的关系
- 张俭和杜根的故事,张俭当场抓住彭瑞祥
- 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故事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寓意是什么?
- 夜华Ⅹ墨渊 三生三世枕上书缈落的故事
- 惜字如金的女孩,左传的奇葩故事
- 庄子说盗亦有道,盗亦有道庄子故事
- 盗墓笔记系列小说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盗墓笔记是怎么样的一部小说
- 陈振龙偷运红薯藤,红薯之父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