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感悟

一座清新雅致的小院子 , 最好依山傍水;一棵枝叶繁茂成荫的树木,最好伫立屋前;一杯芽头鲜嫩的清茶,最好绿意幽幽;一只卧在脚边的小狗,最好中华田园;一张衣食无忧的银行卡,最好里面有一亿元 。这就是现在许多人向往的田园归隐生活五连杀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让我们意乱神迷的高楼大厦变的面目可憎,人人痛恨 。进城没几年的人们,又开始怀念以前拼了命想要逃离的故乡 。故乡还在,心已远走 。
许多国人都有一种田园归隐情结 。近年来归隐胜地终南山上一房难求,一间快要倒塌的土房木屋也可以租个好价钱,着实让早已搬下山的老乡们喜笑颜开 。那些没有条件上山的人们,则在城市周边寻觅一处有地的小院,闲暇时候去种些蔬菜瓜果 , 与亲朋好友整点烧烤,好不自在 。最不济的,也要在小区里找块绿地 , 或种花种草 , 或陇上一绺韭菜大葱 , 每天和物业斗智斗勇 , 活的倒也乐趣横生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 我们向往的生活已经从“老婆孩子热炕头”转变为对生活品味、意境的追求 , 小桥流水人家类型的田园归隐方式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究其根源 , 以作浅谈 。

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感悟

文章插图
古代文人的归隐 , 是和自己命运的置气,是有志难施的憋屈 。古代文人读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出仕 。有的人出仕是为了闻达于诸侯,报国一展心中抱负,有的人出仕就是为了做官,衣锦还乡,恩及子孙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文人们要想有所抱负,出仕是最佳选择 。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做的了官员,也不是所有做了官员的文人都能有所作为 。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很多人遇到挫折,不是想着和命运抗争,而是选择了“隐” 。
“归隐”一词的含义是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只有有一定思想自由,保持一定独立人格的文人士大夫阶级才有资格谈“归隐”,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山樵细民野老,维持温饱就很不容易了,想多了空耗钱粮 。
所以 , 古代人的归隐被文人阶层承包了,他们被统称为隐士 。这些人,有的是对仕途心灰意冷,寄情山水;有的是看破名利,静心做学问;还有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段,以待东山再起 。不管哪一种,都是和自己命运在置气,想要通过别的方法来赚回脸面,也是对自己胸怀大志却无法施展的憋屈,其内涵就两个字:不服 。
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专治各种不服 。心胸狭窄的 , 病病殃殃等待呜呼哀哉 。心胸宽广的,寄情山水 , 还真闹出点动静来 。
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饮酒 其五》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世称靖节先生 。是最为我们熟知的隐士 。
陶渊明小时候家境尚可,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开始没落 , 二十岁左右已经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了 , 蹉跎一生,到了老年,家里仍然是常常揭不开锅 。为此他写诗云: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 , 哪敢乞求味精美!
选自 《有会而作》
陶渊明是有才华和抱负的,年轻时的他也曾经游宦天下,以谋生路 。东晋没有科举制度 , 陶渊明也不是世家门阀的大族出身,只能到处依身豪强,做个小官小吏 。历经东晋末年的种种乱象后,他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又不愿寄人篱下苟且生活,干脆走人 。于是留下了“八十天而弃彭责令”的辞职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