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汉末魏晋到两宋:古代川菜特色初显,逐渐成为完整体系1嗜甜重蜜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很容易形成的两道饮食习惯分界线就是“南甜北咸”和“东辣西酸”,很显然现在看来,重辣的现代川菜与甜好像沾不上边 。
但是在曹丕的《与朝臣诏》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新城孟太守道,蜀睹豚鸡骛味皆淡,故蜀人作食 , 喜着饴蜜 。”
新城的孟太守说,蜀地人嫌弃肉类的味道太淡,所以在制作食物都喜欢附上一层蜜啊 。这是对于四川人独特口味的一次重要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人独特的饮食口味喜好 。
而在现代川菜的菜品中,蜜的使用很少了 , 而四川人嗜甜的风俗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
文章插图
2“尚滋味,好辛辣”的辣口味出现到东晋时,常璩在其著作《华阳国志·蜀志》中这样说蜀地人到口味:“尚滋味 , 好辛辣”,这时候,四川人才开始了对辣的追求 。
到辣椒传入中国之前 , 四川人吃的辣都是“辛辣”,而“辛辣”的来源最主要是花椒、茱萸、生姜、蒜、葱、芥末等辛辣食料 。蜀人对这些辛辣食料的使用在历史中也频频记载出现 。例如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的黄侃的著作《礼记义疏》中有记载“煎茱萸,今蜀郡作之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 。”这是蜀人对茱萸的使用,而南宋文学家范成大也曾调侃四川人对大蒜的热爱:“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 。
文章插图
至于为什么到了魏晋时期蜀人才出现对辛辣食物的喜爱,应该与当时的气候变迁有很大关系 。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推算表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 , 气温远远低于西汉和唐代 。而且三国末期贺邵向孙皓进谏时也说过:“窃观天变,自比年以来阴阳错谬,四时逆节,日食地震;中夏陨霜,参之典籍,皆阴气陵阳,小人弄势之所致也 。”虽然贺邵以为“阴阳错谬”和“中夏陨霜”是“小人弄势”的原因,但也看出当时气候的一个向冷变化 。
而现代川菜中对辣味的嗜爱,也受魏晋以来“好辛辣”的影响极大 。
文章插图
3古代川菜发展快且成为完整体系隋唐五代以来,古代川菜实现了快速的飞跃发展 。除了烹饪技法的提高和川菜品种类增多,到了两宋时期,川菜已经发展成为了完整的体系和全国有名的一大菜系 。
在清代的著作《五代诗话》中记载王全斌到蜀地的一座山村小寺中求食的故事,王全斌在寺中遇见了一个喝醉的和尚,因和尚应对自然王全斌就没有杀他,而是向他要食物吃 。这个和尚拿出了一盆蒸猪头给王全斌,更出奇的是这个和尚竟然用一首诗说出了蒸猪头的做法,实在妙人也 。
文章插图
这首诗“嘴长毛短浇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蒸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食盘钉,软熟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 。”
诗自然巧妙,但是从诗中的各种配料、烹饪方法和摆盘来看,当时的川菜已然成熟 。
两宋时期的川菜已经不局限于尽在蜀地发光发热,中原、岭南以及江南地区也有了川菜的身影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说明,当时的北宋都城中已经有了许多川菜馆的存在 。这些川饭店中销售的食物不少 。“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 。”等令人口水直流 。这时的川菜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可以说是当时首屈可指的菜系之一了 。
- 广元葭萌关,广元葭萌
- 霍氏不死虫以前真的存在么,霍氏不死虫的传说
- 中国人迁移到东南亚历史,古代为什么不征服东南亚
- 汉园三诗人,中国三大田园诗人
- 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中国人必知的60个上古神话传说
- 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夺门之变,明代于谦其人
-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历史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
- 脸颊长痘怎么消除
- 泰国警方抓获一批中国 泰国的警察有中国人吗
- 农村出现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