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膳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和饮食风俗、烹饪技法等人文环境影响,我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
这八大菜系分别是发展到清初的鲁菜、粤菜、苏菜、川菜,以及后来的浙菜、徽菜、湘菜和闽菜 。其中的川菜和湘菜都以菜品口味偏辣而出名,辣椒在菜品里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那么作为“舶来品”的辣椒是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而人们食用辣椒最早的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 。就让我们以川菜为例,看一看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 , 对辣需求极大的川菜等菜系是怎么调味的?那又怎么满足人们的辣味需求呢?
在辣椒使用于川菜中之前,川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体现的调味特色都不一样 。
文章插图
一、先秦到秦汉时期:出现饮食文化但没有突出的地域特色1早期川菜萌芽出现巴蜀地区的饮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碗、罐、盘、瓶、盆、钵等饮食类陶器 。而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中也发现了鼎、釜、罍、樽、盘、罐等餐饮器具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对于盛放食物和烹饪食物的工具的使用,而且在很多战国时期的陵墓中出土的盛放食物的器具大都精美耐用 。所以相比于远古时期只顾对食物食用而不懂装饰来说,先秦时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一大步 , 更是早期川菜的萌芽时期 。
文章插图
2独特的口味—— “臭恶犹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曾经注释过《礼记·内则》一书,他在书里说:“今益州有鹿 歹委 者,近由此为之矣”,郑玄的解释说,益州(如今的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人将鹿捕杀之后,把鹿肉埋在土里,等到鹿肉变得腐烂发臭了之后再挖出来吃,而“鹿 歹委 ”就是腐烂的鹿肉的意思 。蜀地人喜欢吃的鹿 歹委是腐烂的鹿肉 , 那肉的气味必然可想而知 。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曾记载了伊尹对成汤所说的话:“水居者腥,肉矍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这句话虽然强调的是烹饪者要先认识原料的自然属性再去烹饪,后来汉代的高诱在注释时也说过:“若蜀之作羊腊,以臭为美,各有所用也 。”羊腊或可能也是汉代的“羊淹”,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后世的记载和理解中 , 蜀地人对“臭”是情有独钟的 。而臭味来源的食品则多是自然腐烂或发酵再食用的东西 。
但是“以臭为美”其实是蜀地下层民众所喜爱的,这种口味在元明后重构的现代川菜体系中早已消失不见,甚至也不再被接受 。
文章插图
3未出现地域特色西汉扬雄的《蜀都赋》里曾这样说过:“调夫五味 , 甘甜之和,勺药之羹,江东鲐鲍 , 陇西牛羊”,这里写出了当时川菜的菜式繁多,用料不拘于本地而是博采众长 。
而在后世的《北堂书钞》中曾引用这段:“甘甜之和,芍药之羹;江东鲐鮉,陇西牛羊;籴米肥猪,独草孤鸧 。鸠鶂初乳,山鹤交秋;魁脍鮫龟,税田乳鷩,制不及劳;五肉七菜 , 胜腌鹑鸮 。可以颐精神养血脉者,不可除也 。”所以在当时的蜀地人生活中,滋味没有偏向 , 是“五味调和”,烹饪的食材来源也多样 , 从江东到陇西,应有尽有 。这个时候的川菜应当是属于古代川菜 , 并且没有体现出与别的地方的菜品不同地域特色 。
- 广元葭萌关,广元葭萌
- 霍氏不死虫以前真的存在么,霍氏不死虫的传说
- 中国人迁移到东南亚历史,古代为什么不征服东南亚
- 汉园三诗人,中国三大田园诗人
- 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中国人必知的60个上古神话传说
- 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夺门之变,明代于谦其人
- 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历史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
- 脸颊长痘怎么消除
- 泰国警方抓获一批中国 泰国的警察有中国人吗
- 农村出现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