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教材插画引争议:“不合时宜”的画风突变,错位的个性表达( 三 )


焦点边缘的出版商 ,
行业没落能成为托词吗?
在画作与文化风向的讨论中 , 作品背后的出版商也未缺席 。
有画师认为 , 教材画作变成这样就是因为行业没落的背景下 , 没有人愿意做好的作品了 。 换句话说 , 低价格难买好品质的画作 。
插画|教材插画引争议:“不合时宜”的画风突变,错位的个性表达
本文图片

(微博大v发言)
在相关的微博下 , 关于画手薪资的讨论的确不少 。 也有不少网友自曝自己的单张画收入 。 但值得关注的是 , 这样的画作已经出现十年了 。 同时 , 在“外包”的解释之下 , 也有专业人士认为人教版数学教材人物的绘制技术问题不大 , 并不像初学者作品 。
插画|教材插画引争议:“不合时宜”的画风突变,错位的个性表达
本文图片

(相关报道截图 , 图源《南方周末》)
或许问题本来就不能归结于此 。
也许是十年前美式服装并不代表更多的符号意义、或许纹身只是裤子上的一个花纹、也可能画手就是偏爱于这样的人物风格 , 种种猜疑都只是一种可能性 。 在问题背后 , 教材编写所受到的重视以及相关的审核需要进一步被关注 。
一本教材经历的审核流程并不简单 。 系统性的标准、出版单位的编写方案 , 再到国家和省级审核 , 这一过程甚至可以说相当严谨 。 但正是在这重重关卡中 , 带有争议的作品出现 , 并且在小范围出现讨论后并未引起重视 。
儿童文学作者郑渊洁在事件发生后提到了一句话 , 与当年编写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的叶圣陶所言 , 在时空中呼应:“小学教材无小事 , 每一篇课文 , 每一个数学题 , 每一幅图 , 每一个标点符号 , 都要慎之又慎 。 ”
绕过托词 , 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或许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吴陈亮.媒介接触、危险评估与第三人效果[J].青年采访人员,2017(26):24-25.DOI:10.15997/j.cnki.qnjz.2017.2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