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王阳明经典20句,无障碍秒懂心学第一奇书!( 二 )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 , 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 若只爱静 , 遇事就会慌乱 , 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 ”
学须反己 。 若徒责人 , 只见得人不是 , 不见自己非 。 若能反己 , 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 奚暇责人?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 。 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 。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 , 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 , 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 若能返身自省 , 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 , 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舜的弟弟叫象 , 象屡次想害死舜 , 但舜还是照样疼他 。 王阳明说 , 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 , 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 。 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 , 只会看到象的不是 , 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 , 肯定不会认错 , 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 , 甚感惭愧 。
虚灵不昧 , 众理具而万事出 , 心外无理 , 心外无事 。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 , 混沌与原始的状态 。 从人的角度来说 , 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 , 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 , 善 , 美 , 它多以一种境界 , 风格而存在 。 在王阳明这里 , 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 , 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 , 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 。 所以说 , 心外没有理 , 心外没有物 。 一切外求者 , 都是在缘木求鱼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 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 。 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 。 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 ,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 , 这是“天理” , 在“情感未发”之中 , 是“无善无恶”的 , 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 , 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 , 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
当恶念抬头时 , 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 , 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 , 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 , 把恶当作善 , 把善当作恶 , 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 , 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 。 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 , 才能有正确的良知 , 才能正确的格物 。 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 , 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
持志如心痛 。 一心在痛上 , 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 , 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 ,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 , 存善念、行善事 , 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
善念发而知之 , 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 , 而遏之 。
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 。 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 , 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
古人讲 ,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 , 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 , 就像山崩一样 , 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 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 , 就像登山那样困难 , 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
所以在这里 , 王阳明告诉我们 ,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 , 要善于及时发现 , 并将其放大 , 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 , 更要及时察觉 , 尽早将其遏止 。 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