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统,反对、抵抗存在“恶”的社会,本质来讲,是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比如小说作者、说书艺人)基于其所困的生活现实而萌生的反抗意识的理想化体现 。这个“理想化”,需要心理上的依托、保障,否则无法构筑“成立”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理想化的“名门大派” , 在故事中担当双重使命 。
第一重使命 , 是“正统”的代表——名门大派,在武侠小说里,是“现实正统”的代表、缩影,通常抱守着固有的、存在不公甚至是致命缺陷的“旧秩序”,因而滋生腐蚀性因素、存在或说“暗藏”有违“侠义道”甚至是“邪恶”的人物;又通常,腐蚀性因素和“坏人”,在某个、某些“突变”到来之前,还占据主流、主导的地位,使得名门大派原本应有的“侠义道”被扭曲、被混沌、被“伪君子”式地“合理颠覆” 。于是 , 这样的“带病”的名门大派,就成了故事中新生代“反正统”的、积极的故事和人物的陪衬、对照 。
第二重使命,是“反正统”的“侠义道”代表(故事+人物)的“初生地”和“最终归宿”,或者,与反正统的主要人物缠绕牵带,最终被其感召、改造 , 回归原本的“正统的正义” 。有名门大派,就有邪门歪道 , 没有哪个武侠故事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完全属于邪门歪道的,当然就更不可能终究归于邪门歪道 。总还是要有个正面的归处;或许不是名门大派,但一定跟被其感召、改造了的名门大派有关 。
把上述双重使命“有机结合”,名门大派,在武侠故事里,可类比成“可完善”的“正宗”“本源”——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偏离“侠义道”,但依然是“正宗”的“归属” 。
这个逻辑,在新派武侠小说里已不甚中规中矩;但在近现代众多“经典”中,还可以看得分明 。相比新派 , 近现代经典更乐于、善于因循传统模式,即: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思路,还是比较习惯参照《三侠五义》这些“老故事”;而“老故事”们,则可谓“旗帜鲜明”地标志上述双重使命,是古时小说家对当时现实社会既抗拒又妥协的心理写照 。
文章插图
3、“名门大派”中的三版模型
由上 , 不难理解到,武侠小说特别是偏向“传统经典”的武侠小说里所勾画的“名门大派”,更是“心理模型”而非“现实临摹” 。在“武侠”还存在的、已过去很久的“现实”中,除去上面讲到的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武术门派”的宗教流派,真正的“武术”、“武学”相关的“名门大派”,大体三种“面目”:宗族/亲族、地方豪强、帮门/帮会 。
所谓“宗族/亲族”,主要指刻意传承某类武术的父系亲缘体系 , 其所传承的武术,未必多高明,却是宗族/亲族世代传承的、独特的、被“崇高化”和“标志化”的文化产物 , 是维系亲族体系和成员间特殊关系的媒介、纽带;具有父系亲缘关系的人们,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可能贫富不均,靠什么为生的都有,甚至有主仆之分,但都会习学“宗传”的武术,以为宗族/亲族成员的资格、标记;如果人丁兴旺、世代都有殷实而富于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 由于习练者众多,且具有亲缘般的凝聚力,会形成“名门大派” 。
这类情况 , 其开端的“武学先祖”,或者是成名的武学大家,或者是富于威望、广享赞誉的武将 , 后者相对多些 。随着“中近古”以来(南宋中期之后)宗族/亲族的分散、破裂,这类名门大派渐少,至近古(清中早期之后),几乎绝迹 。
- 粘罕和金兀术的关系
- 古代吞金而死的原理是什么
- 历史上寇准的结局
- 自古以来的古是什么时候
- 历史上蒙家军是如何衰落的 司马迁曾给出答案
- 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
- 1到12月的制定是如何而来的
- 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的原因
- 克苏鲁体系的神话生物 大衮和海德拉是什么
- 揭秘刘备的真实陵墓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