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的门派现实中有吗

武侠类型的小说在通俗小说中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给很多读者创造出了一个武侠梦,我们不仅羡慕各个门派的武学秘籍,还敬佩他们见义勇为,为国为民的精神 。很多国人都有一个武侠情节,但似乎很少会思考这些正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武侠小说里的某些门派现实中有,只是意义完全不同,小说里的内容更多是虚无存在 , 充满了理想气息,而在现实中 , 问题往往要复杂的多 。

武侠小说里的门派现实中有吗

文章插图
1、武林中的虚无存在
多数时候,一提“名门大派”(就说“大派”吧,别“正派”了,省的敏感),会是接二连三的这么几个反应:自诩“侠义道”武功并不见得怎么样?里面藏着最坏的人?
在真实的武术世界里,的确存在“名门大派”,只不过并非不是“少林”、“武当”这些 。作为武术的重要“策源地”,少林、武当,当然可谓“名门”,但历史地看,恐怕未必能算是“大派” 。什么“俗家弟子遍天下”之类的说法,最近的“商品经济”社会之前,大抵不实 。
少林(主要指河南的“北少林”)、武当,首先是宗教场所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嵩山少林寺(其实位于嵩山山麓的“少室山”中)是佛教“禅宗”的“祖庭”;还有武侠小说里也不时提及的全真教、五台山、峨眉山、青城派,等等 , 的确有一些练武的人 , 甚至也说得上是有“武学底蕴” , 但无一例外地都首先是宗教场所 。武僧、武道 , 在那些地方 , 都只是修行者中的一部分,甚至都未必能占多大比例 。
关于此,大多数武侠小说其实也并没太大的“错位” 。比如:说少林武当是“武林泰山北斗”,但一般都不会形容他们是多么的有势力,武学徒众如何多 。
简言之,宗教场所为基础的他们,并不能算纯粹的“武林门派” 。
除去“泰山北斗”们,武侠小说里讲的没有宗教背景的“名门大派”,基本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怎么敢这么说?
很简单——随便找几本“名门大派”满堂的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作品)翻翻,就不难发现,什么五岳剑派,什么崆峒派,这个门、那个堂的 , 很不容易看出 , 专心武学、未见有什么“劳动价值创造”的师徒们,靠什么生活;亦即:对名门大派的“经济来源”,好多都没怎么交代 。难道他们没有固定经济来源?难道他们功夫高明到不用水米、只靠吃风喝烟?
显然不可能!别说弟子众多、在江湖上有势力的大派,就是只师徒几人的小门小户 , 也得有“进项”才行吧!
古话说“穷文富武” , 讲的意思是“习文”者“穷”或说“穷”的只能偏向“文”,“修武”者“富”或说“富”的可选择“武” 。撇开个中的“道理”,一个朴素事实 , 就很力证这话——修武、练武,是体力活儿,总得吃饱才能行吧 。
武侠小说里,名门大派的人,在“本部”未见劳动也未表“进项”,却日日生龙活虎;一出门,还就动辄甩出大把银票,吃吃喝喝兼顾“济世助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穿得挺体面……这是缺乏现实基础的“虚无存在”!也可以说,是“吃风喝烟”的“神奇存在” 。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对应,无论在什么时代 。
武侠小说里的门派现实中有吗

文章插图
2、反正统和人物陪衬
既然是虚无的存在,怎么又在武侠小说里被描写得那么生动、那么热闹呢?往根子上说,这是个“创作立场”的问题 。
武侠小说的“立场”,就是所谓“侠义道”;如同绝大多数童话都要表达纯真的善意和理想的前程,武侠小说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侠义道”的“真善美”和“武侠”作为“劫富济贫”、“锄强扶弱”的“救世者”,对于缺乏甚或谈不到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反抗”,也就是“反正统”,还可以叫“反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