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演变

春秋战国代表了整个东周时期,我们用春秋和战国把东周分成了上半场和下半场,那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春秋年间,周天子权势每况愈下,其他强大的诸侯国渐渐占据上风,已不把曾经的王放在眼里,所以才会诞生春秋五霸 。晋国分裂后 , 春秋步入战国,战国七雄开始长达百年的角逐 。那下面就和大家讲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演变

文章插图
1、春秋五霸
在后世的历史学者眼里,春秋时代称霸诸侯很多,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霸主版本,而这些霸主版本很难兼容,并且,标准也很难统一 。一般来说,在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中 , 可以分为三种 。
第一种就是被公认的霸主,这种霸主的特点是:无论哪个版本的春秋五霸,都有他们的名字或者说称号 。
这类霸主有两位,第一位是齐桓公,齐桓公在位期间,齐国主要的管事是管仲,儒家学派对于春秋五霸没有任何好感 。但是孔子却赞叹管仲,认为,如果没有管仲这个人的话,那么孔子就要穿胡人的衣服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孔子认为如果不是齐桓公整合诸侯的力量抵御蛮荒部族,那么,中原将会被蛮荒部族占领,中原地区的文化也会蛮夷化,能够得到孔子的认可和称赞,可见齐桓公的势力何等庞大 。
第二位是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中原面临楚国和秦国的觊觎,秦和楚的地位比较尴尬,因为按照中原各国的观念,秦国和楚国是半蛮荒的国家,并且,楚国存有庞大的野心 。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打算介入中原势力,为此,西周历代天子出动全力打压楚国,到了东周时代,齐桓公也曾粉碎过楚国北上争霸的阴谋,晋文公在位期间,晋先后和楚以及秦爆发过若干次战争,并取得胜利,为此,周天子嘉奖过晋文公 。晋文公及之后百余年的晋国,其实力在中原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从这点来说,晋文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
第二种是实力爆棚,但却不被公认的霸主 , 这种霸主的入选人员只有一位,那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时代,楚国的实力并不次于齐桓公和晋文公时代的齐国和晋国,并且楚庄王的称霸,是建立在打败晋国的基础上 。
但是 , 霸主的身份不光看实力,还要看身份 , 比如齐桓公和晋文公 , 最起码在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而楚庄王则不同,楚庄王的尊号是王,周天子的尊号也是王,从这可以看出,楚在骨子里不觉得自己是周的臣民 , 楚王认为自己是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的人物 , 因此,楚庄王的霸主地位不被认可 。
最后是局部霸主 , 其影响力并不能和上文说过的三位相提并论,事实上,春秋五霸的争议 , 主要集中在这部分 。比如秦穆公称霸西戎,被视为霸主;宋襄公只是举行过一次会盟,也被称为霸主,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情况和秦穆公类似 。
文/子皓新说V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演变

文章插图
2、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事件发生后,一般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终结,天下正式步入战国时代 。而战国七雄是指当时最厉害的七个国家 , 他们分别是秦国、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和楚国 。
从地理上看 , 魏国西有秦、韩 , 南有楚国 , 北有赵国,东有齐国 , 周边“列强”环伺,地势易攻难守,稍有不慎即有亡国之危,很难有太大作为 。但魏文侯在位50年间却不断向外拓展势力,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了中山国,向东打败了齐国的大军 , 向南不断出击楚国 , 使楚国在中原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 , 魏国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新兴的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