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强盛以后,他们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国君被成为虎狼之君 , 意指秦国的凶狠 。当然,这在当时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词 , 等秦朝建立后,又被贴上了一个“暴秦”的标签 , 那秦国真的只有“暴”没有”仁“吗?我们还是要弄清楚暴秦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这次就准备和各位简单介绍下秦国历史上的仁君,以及为何在古人眼里秦朝最突出的还是这个”暴“字,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
文章插图
1、秦国历史上的仁君那篇让笔者不淡定的文章所及的秦国历史上的五位仁君,说的是:开国君主襄公、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倡导并遂行商鞅变法的孝公、鼎定战国后期霸主地位的昭襄王,和,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始皇帝 。
襄公立国 , 但凡知晓相关历史,就会明白 , 那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独宠褒姒、废储另立,激出变乱,致宗庙崩摧;紧邻的“天子附庸”、“行政级别”仅为“大夫”(不是诸侯)的“秦邑”首领也就是后来的“襄公”,率本族子弟兵“勤王救驾”,又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论功行赏、投桃报李,将其封为“伯爵”诸侯……整个过程中,“智”、“勇”,都当得;“仁”在何处,却不易察;非要拉扯,恐怕“忠”字会更贴切——对周王室的“忠” 。战争、开国,就算能跟“仁”扯上关系,该也不在主流;用“仁”来形容任何一位开国君主,就我国历史而言,不敢说“谬”,但至少算不得“全面”,更说不上是褒扬 。
再说穆公——“东平晋乱,以河为界 。西霸戎翟,广地千里……”这是经典史籍《史记》借其后世之口对其人历史功绩的形容 。平、霸……这样的词汇 , 跟公共认识的“仁”,能扯上关系?三置晋君,不管出于何等缘由,都肯定是“干涉别国内政”,且是即立君位这样的顶级干涉;何谈“仁”?秦晋之好,让一个女子为政治需要先后嫁给一对亲侄叔,简直有悖人伦,“仁”在哪里?还有,未必人尽皆知的——死后多达一百七十七人的殉葬!
文章插图
在“人殉”早已普遍成为“遥远历史”的公元前七世纪后期(秦穆公卒于公元前621年 , 历史上全面废除“人殉”最晚也是在四百多年前的周王朝建立之初)!这能叫“仁”?!
孝公 , 就是用“东平晋乱 , 以河为界 。西霸戎翟 , 广地千里……”形容穆公的后世传人 , 或许相比前面两位 , 个性上更趋于“仁”;但其所着力推动、坚决践行的“商君之法”(商鞅变法) , 却是在史册上尽书血泪、当世乃至后世都谈之色变的“严刑峻法”!其在位二十余年间 , 倚仗这套令人发指的严刑峻法短期促发的国力、军力激增 , 多次对外用兵 , 攫取大片土地……战争!又是战争!还是战争!!战争与“仁”,是怎样的关系?能够怎样“辨证”?把战争换成亘古未有的严刑峻法及其铁血践行呢?或许,嬴渠梁,作为一个人,可谓“仁人”;但秦孝公,却很难对等地认为是“仁君”吧 。
昭襄王(宣太后之子),在位五十六年(纪年),以“会盟”为名扣押楚王(怀王),并长期囚禁,致其困死于秦国——使诈行强、破坏外交诚信、践踏别国尊严,说“耍流氓”都不为过 , 使秦国背上了“虎狼”之名……这叫做“仁”?长平之战 , 坑杀四十万俘虏,没有君主的允准或默许,哪个将领敢为之?这也叫“仁”?对打赢长平之战这么大这么决定性战役的将领(白起)一撸到底、诋毁迫害,及至逼死,也是“仁”?要说“就是”、“就是就是就是”,会不会觉得是脑子进水?
- 李治为什么杀了李恪
- 为什么乌龟驮着石碑 有什么意义
- 唐朝之后为什么不定都长安
- 皇帝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 不怕他们争夺皇位吗
- 秦始皇陵山上的石榴有人卖吗 为什么不能吃
- 楼兰古城为什么是禁区
- 为什么昆仑被称为万山之祖
- 广东广西的广是指什么地方 为什么以广为分界
- 蒙古军队那么能打 为什么会败给清兵
- 梁山五虎将之首为什么是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