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发掘的胡瑗、李觏等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 , 他重视“师道”,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 。也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 , 培养实用人才 。范仲淹相比后来王安石能开创经学方面一家之言来说,更倾向于务实的才干 。
而欧阳修生平在政务方面的才干不算明显 , 在文学、史学和经学三大领域则都有不俗的成就 。只不过欧阳修的儒家经学方面,与他的史学、文学特点一样喜欢标新立异,表达不俗见解 。作为一代大家,有些方面是可取的,有些方面就有点刻意,正如欧阳修主持写史 , 主要贯穿了他的儒家理念,不管在《新唐书》还是《新五代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批评都体现他的儒学宗旨 。
尤其欧阳修的为人广受称赞,对有才华的同僚、后学都大力推举 , 像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大钧、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等各方面的才俊 , 几乎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与推荐 。
可以看出 , 北宋文化到欧阳修开始,总体而言不是“守常”,而试图“图新”,以欧阳修为风向标 , 这一创新思想深深影响了王安石和苏轼 。
三苏父子正以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特色创立宋代蜀学 。好比苏轼赠苏辙的祝寿诗《子由生日》中写:“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 。”经常被拿来举例说明苏轼的学术渊源以儒为宗、兼融释道 。
苏轼、苏辙在宋神宗时声名最大,但这一阶段两兄弟在朝廷的实际地位并不大高 。到宋哲宗元佑时期(1086—1093),朝野形成三个学术思想与政务见解相联系的派别,即以苏轼、吕陶、上官均为主的蜀派 , 以程颐、朱光庭、买易为主的洛派,以刘挚、梁焘、王岩叟为主的朔派 。他们相互进行政治斗争,而蜀洛之争最为激烈 。
南宋之初总结北宋灭亡的历史教训,清除蔡京党羽,恢复元佑时期的学术风气,对蜀派和洛派在过去朝廷方面的见解一概不追究,单单推崇他们各自在儒家学问方面的贡献 , 故“蜀学”与“洛学”成为宋代学术的标志 。绍兴六年(1136) , 朝廷开始禁黜程学,被视为“伪学”,而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从北宋到南宋前期基本都居于尊崇地位,直到南宋后期朱熹继承程颐的理学才占上风 。蜀中学者李石《苏文忠集御叙跋》云:“臣窃闻之,王安石以新说行,学者尚同 , 如圣门一贯之说,僭也 。先正文忠公苏轼首辟其说,是为元佑学人谓蜀学云 。”
概括来说 , 苏轼、苏辙在学术上以儒家经学为根本,杂于佛道、纵横之学,他们不同于传统儒者,既是王安石新学的反对者,又是洛派理学的否定者 , 在宋代学术中保持独立自由的品格与巴蜀地方的学术特色 。
以苏轼、苏辙为宗派领袖,以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众多苏门弟子为成员,既经历从神宗到北宋末年大大小小的朝野纷争 。同时,他们强大的文学创作影响力,基本代表了北宋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即使蜀学因一定朝廷力量受到冲击,但其依附在文学思想之后进行传播 , 依然成为蜀学影响大量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方式 。
文章插图
2.苏门蜀学的内容与特色【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宋代几乎公认是中华历史上文化学术的巅峰,以吴天墀等先生研究所得 , 虽然四川在宋代文化学术方面是一大重镇,但巴蜀文人士大夫在宋代前期的地位却不算高 , 从开始就颇受排斥 。
- 苏轼真的是死于中暑吗?
-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 乌台诗案对苏轼意味着什么
- 宋朝时期,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 苏轼宿醉后写下《临江仙》,地方官为何被吓得瑟瑟发抖?
- 苏轼写的西江月「苏轼中秋夜对月独酌写下一首西江月将悲凉之情写到了极致」
- 苏轼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哪首诗
- 苏轼写过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辛弃疾描写西湖的诗还有哪些
- 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
- 苏轼门下的四学士,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