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

“蜀学”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吧,这是在宋朝时期,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种学说 , 而顾名思义,蜀学是受到了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学说 。而对于蜀学的定义也是有很多的,有广义也有狭义,而与蜀学相关的人物也有不少,除了三苏之外,还有诸如黄庭坚、张耒、秦观、张栻、度正、魏了翁等等很多当时有名的文人 。那么这个蜀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蜀学在当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如何评价蜀学在宋朝时期的社会地位,它给当时的社会又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

文章插图
1.苏轼、苏辙兄弟为宋代儒学代表之一从苏洵开始 , 苏家父子三人早年一直在四川眉州家乡读书多年 。苏洵年轻时科举多次不顺利 , 除了短暂游历,基本都在家教育苏轼和苏辙 。
人到中年,儿子也基本成人,苏洵带苏轼、苏辙到汴京游学 , 拜会了文坛名宿欧阳修 。对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向朝廷推荐苏洵,经欧阳修的助推,苏洵的名气就传播开 。
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应试及第,名动开封 。十年后,苏洵编写《易传》过程中病重去世,嘱咐苏轼继续完成 。因此 , 苏轼、苏辙是宋代蜀学的开创者 。
不过,要说苏轼、苏辙以博大的胸怀与杰出的学识凭空创造一种儒家学说体系,也是不科学的 。他们的家乡巴蜀地区相对中原虽然较偏僻 , 但学术根基却十分深厚 。从汉代文翁、严君平两大教育名家以来,巴蜀之地涌现的文士大多有创新精神,有扬雄这样的学术大家,有陈寿、常璩这样的史学名家,也有谯周这样纯正的经学家 。
以儒学名士班固的《汉书》所记,“蜀地弟子在京师求学者之众,可与齐鲁相侔,”之后,常璩在《华阳国志》最早提出“蜀学”概念,他将巴蜀的文教事业与儒学传播联系在一起 。
到唐代以后 , 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互相成就 , 正是推动巴蜀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 。儒释道三家都在巴蜀取得深厚的文化积淀 , 名家学说绵延不断 。唐代众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随大批北方世家大族涌入巴蜀,为当地思想的蓬勃壮大奠定了文化基因 。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阶段,大量精英文士汇聚巴蜀 , 与南唐成为当时全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儒学极为兴盛 。
孟氏后蜀将《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周礼》、《礼记》刻于文庙石壁,田况守蜀时又补刻《仪礼》、《公羊传》和《谷梁传》,儒家经典《九经》完备,也标志巴蜀儒学的根基强大 。比苏轼年长十岁的老乡吕陶(今眉山市彭山县人)在《经史阁记》总结说:“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 。”
稍微了解宋代文学发展脉络都知道,北宋初期崇尚南唐余音,文章以骈俪为时尚,诗词以西昆体流行 。反对这种萎靡风格的正是一批文人士大夫 , 希望以儒家经学理念为依归,推崇言之有物 , 文以载道的标准 。从王禹偁、石介、尹洙、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作品和观点 , 逐步扭转宋代文化的潮流趋势 。
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

文章插图
如范仲淹和欧阳修,作为两个奠定宋代文化基础风格的大人物,范仲淹为一代名臣,在地方、朝廷、边关都有很好的成绩,是儒家出世理念的践行者 。崇尚教育 , 推崇经典,但范仲淹倾向于“事功”一派,在南宋以后有虞允文、陈亮等人相呼应,他们都有深厚的儒学根基,但又与纯粹研习典籍的士大夫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