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的容纳包容更体现开放性,所以第三大特色就是佛道融合 。
众所周知,苏轼结交佛道非常广泛 。在单纯的学术观念上,如代表性的《东坡易传》,对宇宙生成等看法,大量采纳老子说法,以老解易 , 如“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 , 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 , 明其一也……”包括运用水等理念,形容阴阳变化,非常有“玄”理,与朱熹等僵硬的天理说解释的确完全不同 。在重要的存在论方面,苏轼看重物性自然,与庄子的观点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与人情论相联系 。
而苏辙的一些说法 , 更融合三教相统一,认为三教观念出于一心,有相同相通之处 。他说:“老佛之道,非一家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 。诚以形器治天下,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其间而民不知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 , 不亦周孔之遗意哉!”(见苏辙《栾城后集》)苏辙在《老子解》等著作中,也把其含义与儒家相结合来解释,往往认为与孔子孟子相一致 。同时 , 苏轼在为苏辙写的跋文中也一再为弟弟鼓吹,认为其见解合乎先贤的真谛 。
因为苏轼、苏辙是文章高手,苏轼的门生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等无不是宋代著名文士 , 他们一起互相著述传播 , 顿时比洛学、新学门人单纯的学究水平高出不止一筹 , 所以,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 , 蜀学成为影响最大的学说,也进一步影响到纯正的儒家弟子 。
文章插图
3.苏氏蜀学的传承影响就在仁宗时期,苏洵带苏轼、苏辙到京城开封参加科考 , 父子一举成名以后,随着苏轼、苏辙兄弟一流的才华 , 苏氏兄弟在中原打开蜀学的名号 。
几乎与此同时,传统的儒家弟子如周敦颐、程颐师徒反而有前往巴蜀的经历 。仁宗嘉祐元年(1056),周敦颐离开家乡湖南为官的第一次远行,就是到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为判官,一共五年 。在合州,周敦颐生下长子周寿,妻子陆氏过早病故 。
周敦颐在巴蜀期间,为很多当地学子教授易学,尤其完成了宋代理学史上重要著作《太极图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原创作品 。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儒家著作,正是周敦颐在巴蜀地区吸收当地佛道兼容思想完善出来的,颇为让人诧异 。
周敦颐被程颐程颢兄弟视为洛派宗师,其实并没有因为他是正统儒家士大夫,表面批评佛道思想,本质上周敦颐还是顺应时代,开宗明义“易有太极”,将阴阳与中庸 , 太极与无极 , 将儒家易学与老庄道家的许多思想都进行吸收融合 。
在嘉祐五年解职回到京师路上,周敦颐与要进京述职的王安石相遇,两人都是闻名已久 。之前,王安石刚向朝廷递交生平第一篇重要的万言长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已经提出要积极大展抱负的志愿 。他也是宋代儒家标志性的人物,双方都开创一派 , 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透彻交流,互相都受到很多启发 。
王安石之父王益,曾在四川新繁为知县,所以,王安石少年时也有随父亲入蜀生活的经历,与欧阳修近似 。王安石身上的创新精神也很大,后来号称“新学”,本身王安石对佛道思想同样兼容并包,尤其他的诗文,后期离开朝廷 , 恬淡安静的气息更加突出 。所以,宋代儒学看似各自为阵,本身基础方向却是大体一致的,只是各家都有独到见地 , 这才产生不同的门户之见 。
- 苏轼真的是死于中暑吗?
-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 乌台诗案对苏轼意味着什么
- 宋朝时期,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 苏轼宿醉后写下《临江仙》,地方官为何被吓得瑟瑟发抖?
- 苏轼写的西江月「苏轼中秋夜对月独酌写下一首西江月将悲凉之情写到了极致」
- 苏轼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哪首诗
- 苏轼写过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辛弃疾描写西湖的诗还有哪些
- 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
- 苏轼门下的四学士,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