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一般是指古时候各朝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 。在秦朝时期,三公是三个最大官职的合称,但到了秦朝以后,三公逐渐成为了虚职,而且地位也在丞相、宰相之下 。各朝代对三公职位起的名称也不尽相同 , 所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例如在《礼记》中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而《周礼》是把太师、太傅、太保列为三公 。那历史上“三公”的演变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1/094J05523-0.jpg)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的制度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名词:“三省六部”和“三公九卿” 。其中“三省六部”许多人都答得上来,但“三公九卿”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答得上来 。尤其是“三公”——别看只有三个官职,但究竟是哪三个 。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今天 , 我们就来看看“三公”指的到底是哪三个官员 。
“三公”流传最广的两个说法 。
一种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个官员 。
一种是指“司徒”、“司空”、“太尉”三个官员 。
尤其是后者,由于“三国”这段历史深入人心 , 所以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对“三公”的理解就是“司徒”、“司空”、“太尉” 。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准确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三公”的前身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 。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 。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 。
丞相,有时称“相国” , 乃汉朝承秦而置 。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为汉初第一高官 。“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 , 权力也最大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丞相府中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与其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 。除此之外 , 丞相还执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权 。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1/094J03361-1.jpg)
文章插图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为丞相 , 他凭借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此后,为夺取丞相的权力,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以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 。所以自武帝之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大大削弱 。到了汉哀帝时 , 丞相更名为“大司徒” , 地位在大司马之下 , 为第二位高官 。
太尉亦承秦制,俸禄与丞相相同,“秩万石,金印紫绶” 。但地位次于后者,为第二位的高官 。职权为专管武(军)事,从制度上说,权力也很重 。但由于当时丞相无所不统 , 武事亦在其职权范围内,因此在丞相权力最大的那段时期,太尉一职并不常设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在汉武帝之前担任过太尉一职的,仅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五人 。从汉初设太尉之职 , 到武帝建元二年废除 , 共六十七年,其中这五个人担任太尉的时间一共才二十二年,约为三分之一 。
由此可见,太尉一职在当时并未成为常态 。到汉成帝时,因外戚王莽以大司马之职不断扩充权力 , 以至代太尉掌管武事,并被授予银收官署,自此成为实职 。后到哀帝一朝,王莽的权力达到顶峰,其所担任的大司马一职也位居大司徒(原丞相)之上,成为第一位的高官 。
御史大夫同样是承秦而来,“秩中两千石,银印青绶” , 地位稍低,为汉初第三位高官 。职权为监察百官,可以说是“副丞相”,权力也较重 。但从所享的俸禄及印绶来看,与丞相、太尉并不属于同一等级 。在古代,通常把官员分为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 其中丞相、太尉属于“公”级,御史大夫仅属“上卿”级 。
- 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二月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 古代官场称谓有哪些讲究?
- 西游记中嫦娥是什么身份?
- 古代科举考试中榜很难,若是高中了能当多大的官?
- 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这个审美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
- 中国古代时期的马一天能够跑多少里的路?日行千里有可能吗?
- 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下城池再前进?不能绕过去吗?
- 身上长红点是什么原因 全身长红疹子是怎么回事
- 世界9大谜团是什么?
- 古代响马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