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 , 而在战场上似乎和“仁义”二字从来沾不上关系 , 为何古代会有“仁义之师”这样的说法呢?仁义之师的意思是,通过伸张仁爱正义来讨伐邪恶的军队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仁义”二字的推广者,虽然宋襄公最后输给了楚军,但他仁义的一面使他收获了不少人心 。实际上这便是古人的用兵之道,也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下面就来看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仁义之师”的含义吧 。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文章插图
古代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是什么? 贵族精神 。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什么是用兵的贵族精神? 曰: 先礼而后兵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仁道",给对手以尊重,也许能胜 , 也许是败,但中国人就是有这根深蒂固的大爷脾气,输也输得起 。
这贵族精神相对应的是痞子作派 (不能糟践了这"精神”二字),前者要摆谱儿,后者以利字当先而不择手段 。
扯得云里雾里的不易懂,不妨举例说明 。
这贵族精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体现 。商居中原为上国,同期的周族在今陕西一代,由于农耕业的发达 , 已经是强大的属国,完全有能力对商的地位构成威胁 。而在末代天子帝辛(纣王)期间,就是这位被后人骂成"十恶不赦"的"暴君"的人,竟然将周族的首领姬昌 (即周文王) 擒而不诛 。姬昌住着馆驿,还能在囚禁之地演绎出"八卦"和《周易》 。为何? 只能是因为纣王的心慈手软,未起杀心,这样杀姬昌 胜之不武 。
但是这种谱摆得有些过头了 。周族的首领姬发后来趁着商国大军东征而朝歌(注:殷商的国都,在现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空虚之际,领兵自孟津(位于洛阳市西郊)北渡黃河,直取朝歌 。在朝歌西南的一场牧野大战的成功"斩首"行为 , 使纣王的性命和家国不保 。不仅如此,帝辛在后世成为身败名裂的千古第一帝王 。因为自周以降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奉周天子为明君圣主的楷模,自然得为武王"重塑金身"、打造成正义的化身,那纣王也只能被顾全大局,给周天子当托儿了 。
古代为何要把军队称为“仁义之师”?这才是古人的用兵之道

文章插图
这贵族精神被商国的子孙们继承了 。当时周灭商之后 , 并未将商人赶尽杀绝,而是将一部分商族遗老由朝歌一带返迁回他们祖先的原籍,立为宋国 (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县) 。记得当年,曾经批判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当时只是简单地将它解读为"复辟资本主义" , 其实仔细体会一下,里边包含的就是贵族精神,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古商人畏天而周人制礼,此所谓也 。
商人后裔在宋立国,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 , 这种代代相传的贵族精神却使宋国吃了大亏,以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成为了军事上的笑柄人物 。当时,宋国于与楚国相争,宋军守河防 , 严阵以待,而楚军自南来,渡河北攻 。作为一般军事行动常识,半渡而击是上上策,或者至少在楚军上岸后立足未稳之时出击则仍可占优势 。但是 , 模范贵族宋襄公对这些建议均拒绝采纳,非要等待楚军列阵完毕再开打 。结果是楚军大胜,宋军大败 。
这就是在军事上的贵族精神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期的战果 。其实,何止是春秋无义战?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 , 有多少胜利者在事后把自己包装成了正义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