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英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近半年来 , 我国因为新冠疫情导致多个省市进入到“战时举措”当中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整个武汉市的小区都实施了封闭式的管理 , 在湖北十堰市的张湾区更是成为了全国首个发出“战时管制令”的地区,在天津更是提出了四个“战时”,即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和战时工作方法 。
这些寓战于民的战时机制,对于防疫措施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推动,虽然现在我们的防疫战役还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不妨先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是如何通过实施多项严密有力的战时机制,为最终的胜利带来强大助力 。

二战中英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文章插图
纳粹德国入侵英伦三岛前的局势图
战前局势希特勒发动入侵前的八个月 , 英国政府也曾经历了毫无根据的乐观和官僚主义特征明显的混乱时期 。战时的许多早期措施,例如停电和疏散,因为准备不充分,都极不受民众欢迎 。但是随着1940年6月法国的突然沦陷和英法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已经直指英伦三岛,英国即将迎来至暗时刻,在两个强大的盟国 , 苏联和美国强势介入前,温斯顿·丘吉尔不得不带领英国人民独自对抗纳粹德国的大兵压境,在巨大的压力下 , 下面这些应时所需的战时制度也应运而生 。
有组织大规模的疏散和撤离平民为了避免即将到来的德国人的狂轰滥炸所造成的平民重大伤亡,英国政府迅速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居民疏散和后撤计划,第一次是在1939年9月1日,也就是英国对德宣战的前两天 , 英国政府便开始从城镇疏散大部分的儿童和老弱妇孺 。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潮 。在三天内,有150万撤离人员从城镇中被疏散到安全的农村地区 。
二战中英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文章插图
战时英国铁路部门的疏散通告
大多数人是乘火车到达乡间的学校,然后与寄养家庭住在一起 。对于一些从未见过农村的城市儿童来说,很多人因为想家而不高兴 。一些城镇儿童发现自己住在孤立的原始农业社区,没有电或自来水 , 更没有糖果和玩具 。就像现在还关在家中等待开学的中国小朋友一样 , 那个年代的英国儿童也同样经历了时代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剧变 。
二战中英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文章插图
1940年,一群从布里斯托尔撤离的儿童抵达位于德文郡金斯布里奇附近的布伦特火车站 。
就像我们所经历的疫情防控中的隔离举措一样,战时的疏散和撤离意味着一项巨大的后勤组织工作,需要数以千计的志愿者予以协助 。该疏散过程的第一阶段,由教师 , 地方政府官员,铁路职工以及多达17000名妇女志愿服务机构(WVS)的成员担任志愿者 。妇女志愿服务机构在其中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帮助,不仅照顾了火车站里疲倦又忧虑的疏散人员,还在接待区和售票厅提供了茶水点心 。大量的的撤离人员最终由志愿者安置到理想的暂时居住地 。
在被称为“电话战争”的早期 , 由于没有发生预期的空袭,许多撤离者因此回家了 。但是后来德国对英国的大面积空袭导致第二波撤离浪潮,包括成千上万的儿童被送往海外,包括北美,澳大利亚 , 新西兰和南非等地 。
二战中英国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

文章插图
战时英国妇女志愿服务机构(WVS)的宣传海报
严密的战时全民防空消防体系早在1930年 , 当纳粹主义的兴起对欧洲构成了极大威胁后 , 英国便开始为战争的再度爆发未雨绸缪 。1937年12月,英国政府通过了《空袭防范措施》(或称“ ARP”)法案,要求地方当局为空袭做好充足准备 。在1938年的慕尼黑危机后,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一些预防措施很快付诸行动 。不仅开始大量挖掘防空洞,并分发了3800万个防毒面具,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已分发了超过4400万个防毒面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