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本文图片

BRM1甲: 42、44玉鱼一对
下BRM1甲: 42残长8.5(长15.5)、 宽1.7、厚0.2厘米
上BRM1甲: 44长15.5、 宽1.7、厚0.2厘米
本对玉鱼皆为青碧玉质 。 BRM1甲: 42虽然残断 , 但由玉质以及剩余的后半段鱼身可知 , 应和BRM1甲: 44互为一对 。 且因两者的外形不完全吻合 , 所以两玉鱼是以“对开成形”的T序制作而成 , 亦即先分料 , 再各别制作;且由玉鱼身上残留的长直工具痕可知 , 此为片具开料的特征 。 BRM1甲: 44的穿孔为单面打孔 。 本对玉鱼出土于棺盖北侧足端处 , 相类外形的玉鱼在张家坡也曾出土(M121: 19) 。
《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张志敏 , 《史前研究》2000年第589~591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
作者认为环壕与城墙这两种防御设施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日益发展、私有化程度加大、聚落冲突日益激烈、社会组织日益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 。 同时 , 这些防御设施的出现 , 也是人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 从防御的意义上看两者是相同的 , 只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 壕沟早于城墙而产生 。 但城墙的产生又汲取了壕沟的经验 ,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建筑特点上两者都存在明显的承接关系 。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 , 壕沟向城墙的转变过程似乎又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是同步的 , 而大量龙山时代城址的出现预示着方国时代的来临 , 进而为奴隶制王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本文图片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
蔡全法 , 马俊才 , 郭木森《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第4~9页
本文报道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近发现的一座古城寨遗址 。 该城址是中原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 。 该城平面为东西长方形 , 面积达176500平方米 。 至今仍较好保存着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个城门缺口 , 城外南、北、东三面都有护城河环绕 。 城中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 , 这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中十分罕见 。 城址上限不会早于龙山时代早期 , 下限不会晚于龙山时代晚期 , 从始建到废弃时间较短 , 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 古城上地近嵩山 , 又处于龙山时代晚期 , 是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 。
《山西考古的新突破——陶寺遗址发现早期城址遗迹》
梁星彭 , 《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第4~5页
该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春夏陶寺遗址考古中发现早期城址的情况 。 经考古发掘得知 , 陶寺城址为夯土建筑 , 墙体上窄下宽 。 墙体上面被陶寺文化晚期地层及灰沟叠压和打破 , 墙体内出土有陶寺文化陶片 , 确属陶寺文化的城址无疑 。 陶寺城址的发现 , 大大增强了陶寺遗址在中国古代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学术意义 。 同时也证明 , 山西地区在我国文明起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
|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本文图片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 , 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图片及说明来源自图书《国玉器》 , 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编著 , 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