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

说到白登之围这次战役想必知道的人还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的人对这场战役也是非常的陌生的,因为这场战役真的是很有历史意义的,而且也体现了汉军的不屈不挠打不夸的精神,但是其实大家也有不知道的地方,那就是白登之围汉军虽然突围了,但是其实背后还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的,其实突围之后也险些全军覆没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再继续看看吧!

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

文章插图
陈平献奇计的疑点且按下不表 , 只说一下后续记载的发展,就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 。
时天大雾 , 汉使人往来 , 胡不觉 。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 , 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 。”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韩信卢綰列传》)
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 , 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匈奴列传》)
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周勃世家》)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 , 大破之 。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 。(《夏侯婴列传》)
前三条,都说到了一个点,就是“救兵”、“大军”,也就是周勃所统帅的后路大军,攻击前进到了平城之下,汉高祖领着被包围在白登的部队与其合流 。
问题处在第三条和第四条 , “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和“三陷阵”,都发生在两军合流解围之后,我们知道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一直在刘邦的身边,为什么还需要在句注北大破胡骑?又为什么到平城南去多次“陷阵”?
既然双方都已经默契地退兵,后来的战事和阻击又有什么玄机呢?
还是那句话,看地理,汉军退却的道路有以下几条:
一,经广武(雁门关)原路过句注山退回滹沱河谷地带,南下太原,或东进翻越太行山,到达各个《列传》都明言的目的地——东垣,也就是常山郡的郡治;
二,经马邑过楼烦(宁武关)南下 , 经忻定盆地退往太原;
三 , 自平城(今大同)南下或东进至桑干河河谷平原地带,一路向东绕行至代郡(今河北蔚县),与陈豨(或樊哙)的代郡兵会合,再过太行山陉口到东垣 。
那么,刘邦最后选了哪一条呢?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有答案: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 。
陈平封曲逆侯 , 封国就在此地,而经曲逆至东垣,只能走的是第三条路,再南下邯郸,到洛阳、长安 。“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 。”(《史记·高祖本纪》)
【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而这个路线,再结合周勃和夏侯婴的经历,就可以解释了 。
白登之围背后的你不知道的秘密,汉军突围之后仍险些全军覆灭

文章插图
事实上,在“硰石之战”后 , 周勃已经发现了自南面重新占领“楼烦三城”的韩王信、匈奴偏师,也就是与冒顿约期合攻刘邦的王黄、赵利所部 , 周勃的战场嗅觉非常灵敏,立刻“还攻”三城,但需要注意的是,“攻”并非“攻克”,而且这三城中 , 按照地理来说 , 极有可能就包括马邑 。
所以 , 才有了周勃平陈豨之乱时“屠马邑”之举,这不是因为抵抗剧烈,而是因为马邑等地的抵抗,险些葬送了刘邦的性命和汉王朝的希望 。
当周勃所部看到攻城无望 , 只能快速北上解平城之围,而面对突围而出的刘邦和车骑部队,周勃的步兵只能是“所将卒当驰道为多”,也就是顶在驰道上防御追兵,作为殿后的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