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只能读tufan吗 吐蕃到底读tufan还是tubo( 五 )


风落昆仑石,河崩苜蓿根。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
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余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 。分明纤指印苔痕。
以上诸诗均选自《全唐诗》,韵脚字用黑体表示 。稍有些诗歌韵律常识,我们便知道上述唐诗中“蕃”是不能也无法读bō音的 。在《广韵》中 , 以上与“蕃”押韵的“翻、繁、轩、源、喧”等均属元韵,而“存、门、奔”属魂韵,“痕、根”属痕韵 。《广韵》元韵下注“魂痕同用” , 意即“元、魂、痕”三韵的字可在一起押韵,故“蕃、原、存、根”等按今天普通话读音不能押韵入诗的字 , 在唐代却是可以的 。据《汉语史稿》,元、魂、痕三韵的中古拟音分别为[??n]、[u?n]、[?n](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韵母ian、uen、en),都是带鼻音韵尾-n的[32] 。唐代在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后,西蕃便专指吐蕃 。这些唐诗,除了最后一首雍陶诗中“蕃”指唐朝北边的回纥外[33] , 其他诗结合语境,其中的“蕃”都确指吐蕃 。可见在唐代,吐蕃的“蕃”和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蕃”发音一致,都属于元韵带韵尾-n的 。
(二)离唐不远的史家注音 。五代后晋《旧唐书·吐蕃传》:“吐蕃……以秃髪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34]” 。北宋《新唐书·吐蕃传》:“有發羌、唐旄等……蕃、發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 。”史家的此种论述,今天看来似乎很荒诞 , 但其“發(髪)、蕃音近”论,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吐蕃本真音读的线索 。
在《广韵》中,“髪、發”均属帮母月韵,方伐切 。按《汉语史稿》,“發、髪”的中古音均拟为[p??t],“蕃”中古音拟为[p??n],二者声母相同,韵母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一个鼻韵尾-n,一个入声韵尾-t 。这种韵尾不同的音近现象,是符合汉语音韵“阴阳对转”理论的 。该理论认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可相互转化;有鼻音韵尾-m、-n、-?的音为阳声韵,相应的非鼻音韵尾(包括-p、-t、-k入声韵尾)的音为阴声韵,如昆明方言:单tan→ta身shen→she[35] 。此理论可解释汉语中有鼻音韵尾和无鼻音韵尾的两个音听觉上有时感觉相近、相同而混淆的现象 。这也恰好说明“蕃”在唐代是应读带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反,“蕃”读为bo , 则与“發、髪”的中古音[p??t]相差很大,无法阴阳对转 , 更不可能有《唐书》“语讹音近”之说 。
北宋史炤《通鉴释文》明确指出:“(吐)蕃”读“方烦切”[36] 。南宋胡三省在《通鉴音注》里对吐蕃的注音是:“吐 , 从暾,入声;蕃,甫袁切[37] 。”无论“方烦切”还是“甫袁切”,在《广韵》音系中均属帮母元韵,都是有韵尾-n的 。
(三)吐蕃时期的 ???? 与 ?? ? ?。既然吐蕃里的“蕃”对音藏文????,那么我们看看唐代藏文???? 的发音情况 。在松赞干布时期及以前 , 吐蕃宗教方面主要信仰的是本土的苯教(??? ? ) 。从藏汉文资料看,“悉勃野”是在“蕃”正式冠名前的吐蕃名称 。那么为何又出现了“蕃”作为国号呢?这与苯教有关 。或许在当时 , “蕃”不止一个,而其中之一便是悉勃野,尊奉苯教;如“悉勃野蕃”即“悉勃野苯”,因“苯”??? ? 和“蕃”???? 的韵尾音接近,文字可以互换,故可由“苯”而“蕃”[38]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还载有“藏蕃”,是与“悉补野蕃”并立的蕃人部落名称 。“藏蕃”在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论赞时被“悉补野蕃”兼并[39] 。藏族史籍《白史》也说:“苯教徒谓最初称为苯的地方,后来衍化为蕃的地方……因朗日松赞王以前,此区域唯独盛行雍仲苯教,故以此为名不足为奇”[40] 。藏学家林冠群干脆用“蕃教”表示“苯教”[41] 。“蕃”音自然通“苯”音的 。实际上,今天的嘉戎藏语里把??????? (蕃兵)读作[pon-m?k][42],拉萨藏语把???? ?????? (西藏)读作[pon-??o?],???? 在此类词语中都是带了鼻音韵尾-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