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生风兼攻防 代代相传强体魄( 二 )


顾名思义 , 黄氏头部拳为黄氏家族拳法 。 但令人费解的是 , 何为头部拳?这与头部是否有关联?在与黄政清的交谈中 , 谜底逐渐被解开 。
黄政清介绍 , 头部拳的名字由来 , 并非与头部相关联 , 而是用“头”字代替“首”字 。 “由于是第一部独创的拳法 , 所以就叫头部拳 。 过去 , 黄家的武术并非只有一种 , 但头部拳是当地所有黄氏家族习武者首先需要练习的拳术 。 ”
和客家武术大多数拳术一样 , 黄氏头部拳在当时起着防御外敌、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 , 成为黄氏族人竞相学习的拳法 。
早在2007年 , 原东石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黄均祥便通过史料佐证和讲述者讲述 , 详细梳理了这一段历史:黄逵回乡后与黄福春在东石一道招收一些黄家弟子为徒 , 组织狮队 , 传授头部拳、梅花拳、六路子、散打和棍、刀、钯、枪、盾术以及舞狮技艺 , 逐渐发展到约200多人学武练功 , 并涌现出40多名武功高强者 。
随后 , 黄逵等人在平远县的大柘、石正、长田、热柘、超竹、坝头等乡镇设立武(拳)馆招徒教武 , 并逢年过节带领狮队到全县各镇以及平远周边市县开展巡回舞狮和武术表演活动 , 活动场次每年30多场 。
自此 , 黄氏头部拳在平远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
兴习武之风
全村老少喜练拳强身健体
“您知道黄氏头部拳吗?”
“当然知道 , 这是我们黄家的拳法 , 我也是练习过的 。 ”
“正因为小时候练习黄氏头部拳 , 我才变得这么强壮 。 ”
在大屋村 , 黄氏头部拳凝聚着村民的情感认同 。 毋庸置疑 , 这与当时村中兴盛的习武之风密切相连 。
得益于黄氏头部拳的普及 , 崇尚武艺成了大屋村的风尚 , 族中以黄氏头部拳、梅花拳以及棍、长矛、盾牌大刀等武艺为主 。 村中老人回忆 , 当时全村办有多家拳馆 , 请来拳师教授 , 青少年人人练武 , 族人以武艺高强为荣 。
随着时代变迁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黄逵、黄福春设立的武馆被取消 , 村内外学武功者逐渐减少 , 但狮队每年仍然坚持开展活动 。 改革开放以后 , 村中只保留下两支狮队 , 其中黄氏头部拳等武术表演仍在舞狮表演结束后进行 。
“舞狮表演的道具有狮子、面具、万年青草、大旗、英雄巾、红腰带、灯笼裤 。 黄氏头部拳等武术表演的道具有棍、刀、钯、枪、盾 。 ”黄政清介绍 , 表演时以大鼓、锰锣、钹、铛、七星盘等打击乐器作伴奏 , 节拍明快 , 气氛热烈 。
其中 , 表演棍为头大尾小长6尺、头约5公分大、尾约3公分大 , 刀为长约5尺的关刀 , 钯为长4尺的三齿钯头 , 枪长约5尺的钩镰枪、长约6尺的红缨枪 , 还配有钩镰枪和黄藤条织成的直径约2尺的盾牌以及1把约1尺半长的铁刀 。
在大屋村 , 这些物件和拳法一起被完整保留下来 , 并代代传承 。
“十七八岁开始学的 , 村中的叔伯教我 , 学了以后感觉身体有劲了 。 ”在客家武术拳种视频的录制中 , 黄氏头部拳传承人黄广华中气十足地说道 。
每门武功都有一定的筑基训练手段和方式 , 初学武术者 , 体会不到桩功的重要性 , 常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 。 如同其它拳法一样 , 平远黄氏头部拳同样是“师傅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
“当时跟我一起练习的有七八个同龄人 , 大家都是会互相攀比 , 看看谁学得好 。 当中也有放弃学习的 , 坚持不下来 。 ”回想起学拳初期 , 黄政清感触良多 。
作为黄氏头部拳代表性传承人 , 黄政清习惯每天早晚都练习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