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并且向各位国君推荐自己的学说,然而始终没有受到重用 。其中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对孔子可以说是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或者可以说 , 齐景公原本是想要重用他的,但是却被晏子的一句话憋了回去 , 没有重用孔子 。那么究竟晏子说了句什么话,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呢?晏子为何劝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520243930-0.jpg)
文章插图
1、晏子如何看待孔子的孔子对晏婴的评价比较高 。《论语》里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子是“子”姓,“晏”氏,名“婴”,字“仲”,“平”是他死后的谥号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晏子这个人和人交往 , 哪怕是很久了,也会保持恭敬而不失礼节 。这个评价与《论语》里说的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是正相反 。也就是说,晏子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 。和人相处久了还能保持分寸 , 以礼相待,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
但是要从《晏子春秋》来看,显然晏婴对于孔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好 。
齐景公说自己已年老,没有精力再任用孔子来齐国实施他的主张,那是《论语》里的说法 。如果从《晏子春秋》来看,可能另有隐情 。孔子到齐国来,齐景公想封赏孔子 , 把孔子留在齐国,晏婴明确表示不同意 。
晏婴认为孔子为人倨傲,又不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学生 。放纵百姓 , 不能让他治民 。追求服饰仪容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从内心的道义去引导和教诲民众,鼓吹的礼乐让世风奢靡而百姓的行为更轻薄 。晏婴认为孔子虽然博学却不能为世之表率 , 自己劳心费神而无益于百姓 。人们两辈子都学不尽他的学说,半辈子都搞不清他的所谓“礼”,攒多少钱也供不起他主张的那些礼乐 。所以,孔子只是以繁文缛节粉饰邪说迷惑国君,这当然不能安定齐国的百姓,改变齐国的世风 。
![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520242640-1.jpg)
文章插图
2、为何齐景公不重用孔子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很好,所以对孔子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封赏,也不听孔子的治国之道 。这样孔子在齐国肯定呆不下去,于是不得不离开了 。
晏子应该是非常反感儒家的理论观点以及行为,完全对儒家的孝悌礼义持反对态度 。有一次齐景公在“路寝”听到外面有哭声 。“路寝”相当于正殿,专门办理公务的地宫室 。哭的人是孔子的弟子鞫语,因为自己的母亲死了而哭 。有知道的人就告诉齐景公,鞫语作为儒家弟子很精通礼乐典章、丧服制度 。他母亲死时厚葬,然后守丧三年,他哭得很悲伤 。齐景公听了非常赞赏鞫语的行为 。晏子却极不以为然 。
晏婴觉得,上古圣人不是不知道这些规矩仪节,但并没有以此来教导民众,因为觉得这些繁琐的礼节对于活着的人来是非常烦扰又浪费时间的事,可是死去的人却并不知道 。儒家的礼仪对死者无益,严重危害生者,这是败世之政,应该被禁止,而不应该倡导 。
《晏子春秋》里这一段听起来不像是真的 。如果鞫语哭母的哭声能让齐景公在宫室里听到,那除非距离特别近 。如果距离很近,近到哭声都能被听到,孔子是否会不禁止鞫语?孔子非常注意在什么场合都要分寸得当,对什么身份的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可能任凭鞫语在公之路寝外嚎啕大哭而不管?
再说,鞫语的母亲都死了三年了,鞫语会这么撕心裂肺地大哭吗?儒家的丧礼并不是让人发了狂似地使劲表达哀痛,之所以是“礼”就是要有所约束 。亲人刚逝,无时之哭,不择时间 。百日之后举行“卒哭之祭”,变为有时之哭 , 就是一天可以哭奠两次,朝夕各一次 。三年之后整个丧礼已结束,更不能随时想起来就随时嚎啕大哭 。
- 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为何后来刘备离开了公孙瓒?
- 顺义冬天去哪玩 顺义冬天去哪玩儿
- 战国时秦国多次使用反间计,为何其他国家却不对秦国使用?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 公主服装 夜场公主服装
- 汉武帝对卫子夫这么狠是为什么?
- 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要打击的对象是谁
- 宇文家是如何消失的?杨坚是如何对待的?
- 吕雉有什么功绩?执政期间对汉朝有什么贡献?
- 孕妇可以吃芒果吗 孕妇可以吃芒果吗对胎儿有影响吗